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
2020-09-29 09:04:00  作者:王金铨  来源:新华日报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6条世界遗产运河。如何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便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中之重。

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6条直接与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依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顺序,他们分别是:法国米迪运河(1996)、比利时中央运河(1998)、加拿大里多运河(2007)、英国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2009)、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2010)以及中国大运河(2014)。与其他5条世界遗产运河相比,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时空跨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大型活态文化遗产,但作为一条新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大运河在其后申遗时代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必须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法规履行义务和责任。而世界上其他5条世遗运河在保护和利用、文化传承、国际经验与启示等方面的总结概括,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发展提升提供了重要学术依据和实践参考,其保护利用案例和立法保护措施,也为中国大运河的规范治理与有效建设提供了法律规范和法律参照。

英国的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不仅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水利工程,同时是一件象征着人类智慧与能力的杰作。这条世界遗产运河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做到保护、维护和利用遗产,并与当地社区利益之间达到平衡,同时与周边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吸引更多游客来遗产区旅游,增加地区居民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并将遗址中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当地经济和再投资,通过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性的遗产保护和管理方式。英国对于运河的保护主要由一个涵盖了三个层面的架构体系组成,即国家层面的咨询与顾问组织、地方层面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机构,同时建立遗产保护彩票基金,吸收民间资金用于保护工作。概言之,英国明确了运河的文化和商业价值,贯彻开发与保护相平衡的利用原则,同时鼓励相关学者就运河文化进行研究,发表专业权威的论文。

法国的米迪运河承担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的水运功能,运河工程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和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土木工程建筑奇迹,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是将运河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典范。但是法国米迪运河流域的非遗保护缺少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遭遇困境,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梧桐树溃疡病的防治。可供借鉴之处是,法国经常在运河边举办活动,包括公益长跑、展览、出版发行和学术研讨,从而带动了运河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加拿大里多运河是一条北美保存最完好的静水运河和北美唯一还按原河道作业、其原有结构大部分保存完好的运河。里多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检测、维护与管理体制,运河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船运资源和社区资源相互依赖,共存共生。里多运河注重遗产管理与人员培训以及公众教育评价,美食元素充满活力和多样性。里多运河的经验首先是顺应天时地利,有效转型其功能与角色;其次,里多运河全盘谋划,打包推销,成功推出里多文化遗产廊道的一揽子生态旅游项目。文化遗产廊道的推出,盘活了渥太华和金斯顿及其区域内历史、文化、教育、经济、旅游等方面的活力与潜力。

荷兰辛格尔运河以内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同心圆型运河区,不仅是优化城市的水利工程,还是建筑设计的艺术品,拥有大约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使得该市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17世纪运河环形区域的保护和利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最大程度保持原有运河的水利工程功能;尽量保持运河以及沿岸历史文化古迹的“原汁原味”;扩大与国内外运河名城的合作交流;运河立法保护措施完善、全面。法律法规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人文古迹、运河河道、居住环境等一系列方面的保护,使得阿姆斯特丹这座运河城市重新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成为世界知名城市。此外,阿姆斯特丹还通过大学之间的交流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

比利时拉卢维耶尔和勒罗尔克斯中央运河上的四座液压升船机是当时最高品质的工业体现,升船机、运河本身及其周边设施,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共同构成十九世纪后期工业景观的杰作。比利时古运河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是船只通行量低、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经常性的船只航行可以使表层河水和深层河水产生混合,补充深水氧气,提高深层生物的多样性。应对办法是设计多项娱乐活动,例如钓鱼、划船、皮艇、水上摩托艇等。由此,水质保护方面给予的启示是大运河需要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比利时中央运河的文化架构主要由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音乐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方面交叉组合形成。在运河边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运河的旅游价值与经济效应,提升运河城市经济水平。

(作者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世界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