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为全国解决相对贫困试验探索“江苏方案”
2020-10-27 08:54:00  作者:胥爱贵  来源:新华日报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既要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期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也要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还要先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当前,到年底仅剩两个多月时间,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绷紧弦、加把劲,拿出决战决胜姿态,集中优势力量,发起最后总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并为全国解决相对贫困试验探索“江苏方案”。

凝心聚力“收好官”。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必须一鼓作气,确保全面打好打赢。坚持目标导向。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低收入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加强部门数据及时比对,继续落实好教育资助和控辍保学、基本医保个人费用财政补贴、大病保险降低起付线并提高报销比例、危房改造资金补助等重要政策,不断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全面实现低收入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不失学辍学,低收入人口患病能得到及时诊治,农民群众住上安全住房、喝上健康饮用水。坚持问题导向。在我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基础上,对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求,按照全省遵循新发展理念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暴露出来的脱贫攻坚方面的短板和不足,组织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排查,进行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的大整改,逐个问题过堂,逐条对账销号,以问题的大整改确保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坚持结果导向。以工作成效为标准,组织对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查,以查促改、边查边改,通过交叉互查、省级抽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人民检验。

多措并举“守好业”。巩固阵地和攻坚拔寨同样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必须把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紧盯“踩线脱贫”和没有建档立卡的“边缘人口”,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要保持帮扶政策稳定。严格落实中央“四不摘”要求,坚持投入不减、力度不降、靶心不散、频道不换,继续实施和优化产业就业、“三保障”、小额信贷、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留足“缓冲期”,防止因政策“断崖”导致返贫。继续深化党员干部结对、“第一书记”驻村、“五方挂钩”帮扶、南北合作共建、片区整体开发等帮扶机制,抓紧组织实施今年已确定的项目,力争早建成、早见效。要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落细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以及重残、重病“单人保”等政策,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困有所帮、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低收入群体,加大临时救助力度,防止因疫返贫致贫。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年收入在6000-7000元之间的边缘群体,加强跟踪监测,不能等到返贫了再补救,努力把返贫致贫风险降到最低。落实好今年省财政下达的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补助资金,市县同步加大投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切实防止返贫致贫。

谋篇布局“接好茬”。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做好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既要“间作套种”,又要“压茬推进”,努力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做好规划衔接。在实施乡村振兴长期战略框架下,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需要继续推进的项目、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接续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干。做好政策衔接。要抓紧梳理评估现有脱贫政策,完善接续减贫政策体系。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以及科、教、文、卫、保等行业政策可保留不变,直接纳入乡村振兴政策继续实施;对“三保障”、产业就业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保留;对低收入农户享受的综合保障、危房改造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特惠性政策可逐步转变为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的普惠性政策;对那些临时性或者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政策,该取消的取消,该废止的废止。做好产业衔接。要推动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统筹产业布局,大力培育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抗风险能力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好机制衔接。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振兴,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着眼长远“探好路”。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相对于中西部省份,我省较早进入到缓解相对贫困的阶段,有条件、有能力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方面,探索形成系统性、可推广的措施和途径。目前,我省明确南京高淳区等6个县(市、区)开展解决相对贫困试点,支持宿迁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开展全域试验。要鼓励试点地区增强“探路者”的自觉和胆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探索相对贫困瞄准识别方法。相对贫困标准的确定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前提。可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一定比例设立监测线,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设立兜底线,实行“两线并行”、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健全相对贫困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部门信息互联互享,实现线上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线下网格发现。着力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措施。要对疾病、遭灾等情形,落实临时救助、专项救助、商业保险、资产收益帮扶等复合式的保障性措施,针对相对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实际,在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基础上,推广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村级医疗互助等做法,可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着力探索经济薄弱地区内生发展途径。坚持强村与富民互动并进,大力推动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好产业发展资金,积极发展资源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集体经济。深入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强化政策引导和奖励激励,引导生产要素向经济薄弱村流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挖掘经济薄弱地区内部资源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着力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统筹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进一步完善“五方挂钩”等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普惠性的南北挂钩机制和精准的差别化支持机制,补齐苏北以及苏中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短板。遵循“四化同步”规律,通过政策集成、资源聚合、强化帮扶等措施,加快后发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作者为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