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深刻理解“十四五”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长远性
2021-03-02 08:53:00  作者:张春龙  来源:新华日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深刻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战略性、系统性、长远性。

战略性眼光

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战略机遇的判断、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整体的战略谋划方面。

战略机遇的判断。对于“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主要是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两个方面。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动经济的变革和创新。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主要表现在世界格局此消彼长,面临重新洗牌。导致此消彼长、重新洗牌的动力,既来自国际政治多极化与区域冲突,又来自经济领域的贸易摩擦,而疫情的出现更是巨大地助推了这种格局的形成。党的十六大作出21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在其后的20年里,我国正式加入WTO,如今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当前特殊时期又作出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迎来又一个飞跃期。

发展战略的转变。规划建议中对发展战略的转变,是相对于我们以前的“发展”,即定位为“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主要是基于两项巨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这也是首次正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二是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我们仍然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战略格局的谋划。这里的战略格局,实际上是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借助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因此,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

系统性思维

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在规划建议中,充分体现了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内部发展的系统性以及内外协调的系统性。

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形成了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这就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需要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深入推进改革的切入点和主要抓手,有序展开、整体推进,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内部发展的系统性。内部发展的系统性,就是国内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行系统。这一系统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经济方面使循环顺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一系统的良好发展,还需要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先富和后富的协调发展,在系统内部不断消除发展的不平衡性。

内外协调的系统性。内外协调的系统性,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一种协调的互补。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内外协调的系统性,需要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需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际国内双循环必须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必须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坚强的基础,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远性谋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难看出,“十四五”规划的是五年,面向的却是更长远的百年,体现了前瞻性、预见性以及方向性。

前瞻性。规划建议把“十四五”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的时间,“十四五”时期是其中打基础的起步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2035年远景目标对“十四五”规划目标起到导向作用,“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不断朝着2035年远景目标逼近,进而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只有加强前瞻性思考,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势和大局,才能高水平规划未来,让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延伸到未来。

预见性。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事实证明,我国的“五年”规划,引领我们既脚踏实地,又面向未来,始终朝着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方向性。规划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也锁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但无论怎样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然是根本目的。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了始终坚持和围绕根本目的而做出的努力和要求,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方向。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