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04-06 09:42:00  作者:郝宏桂  来源:新华日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江苏省委高度重视苏北和沿海地区的发展,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自然资源厅专题调研时指出,推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以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把共享作为根本目的。加快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江苏沿海地区需要准确把握区域资源条件,从自身禀赋特征出发,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

区域极化效应初步显现,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2009年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11.5%,高出全省1.9个百分点。2013年,我省沿海地区GDP突破1万亿元,2020年区域经济规模则达到19266.75亿元,人均GDP达97458元,超过全国人均GDP 25011元。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基本形成,沿海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开通沪通、盐通、徐连、连淮扬镇高铁淮镇段等4条高铁线,临海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三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大大缩短了沿海三市间的空间距离,增强了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的集聚能力。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改善。2019年,沿海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7.7:45.7:46.5,二、三产业占比较2009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2%,比2009年提高近1.07个百分点。近年来,江苏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和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073.4亿元,比上年增长8.5%,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1%。沿海地区科学划定了“生态红线”,对12大类、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了强制性保护,生态区比重达21.1%,建成国家生态市、县4个。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关闭化工企业1000余家,国家规划明确的“四纵五横”生态廊道网络初步形成。

城乡统筹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对人口、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逐步提高,2019年沿海三市城市化率平均达65.53%。省内沿海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民生实事扎实推进。以基本养老、城乡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为例,在省内沿海地区,这些保障均已达到95%以上的人群覆盖。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

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效应有待加强。江苏沿海三市一二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海三市在产业培育、承接和规划中相似度较高,如南通和盐城的传统产业行业集中度均大于90%。而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连云港和盐城则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数据显示,2020年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GDP分别位列全省第4、8和12位,南北差距大,空间分布不均衡。由于长期受淤泥质海岸线无法建设港口和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传统观念制约,江苏沿海并没有形成具有较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的城镇,给产业配套、生产生活和区域联系带来了诸多不便。

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在近海岸线,在深远海实施养殖、远洋捕捞、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较为落后,尤其缺乏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作用强、经济总量大的龙头企业项目。从整体上看,江苏沿海三市海洋产业高度雷同,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链配套体系,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在产品生产环节上形成更加细化的分工与合作,产业链条不完整。江苏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的风电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绿色食品等,大都处在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制造、装配环节和应用环节。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形成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环境经济协调艰巨,资源共享机制缺乏。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正常范围,大型底栖生物量低于正常范围。互花米草、碱蓬和芦苇是苏北浅滩湿地的主要植被类型,现有滩涂植被203平方千米,较5年前有所下降。行政区经济己成为制约江苏沿海城市群形成的重要障碍。如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项目招商引资和资源利用方面,区域行政壁垒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资金投入和产业选择上,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区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促进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强化制造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多产业联合的产业集群,以集聚化、特色化促进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沿海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把知识集成、技术创新和产业高端化相结合,以构建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为目标,着力培育沿海地区创新型企业集群。引导各类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形成产业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优化地区产业布局,通过企业的联合协作,整合资源要素,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明晰南通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盐城现代化工商城市和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塑造区域创新型、现代产业型和国际港口型城市特色风貌,优化城市分工、增强三大中心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加快连云新城、燕尾港镇、大丰港城、如东长沙镇等沿海经济带重点城镇建设,按照空间功能分区原则,实施沿海“港口、产业和城镇”联动发展战略。需要全面启动沿海中心镇建设,按照沿海特色、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原则,调整乡镇结构,扩大乡镇规模,架起县城与乡村要素流动的桥梁,走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统筹发展规划,确保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更加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全面划定自然岸线格局,加强围填海管理和监督,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公园建设与管理,开展特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完善沿海地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制度,健全江苏沿海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治理。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进产品的生态开发,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打造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增强省级统筹,完善省级政府纵向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沿海城镇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基础设施对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以产业对接增强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和互补性,加强文化交融,不断彰显沿海城市魅力。在政绩评价上,突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加快构建江苏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指标权重,引导地方政府从注重经济增长向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变。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对沿海地区财政专项支持力度,通过优化区域GDP增减机制和财政收入补偿机制,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地区利益分配机制。

加快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沿海及其与周边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联席会议组建合作委员会作为区域协调组织的领导机构,负责区域重大事务决策和相关协调工作,在市级相关部门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建立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联席会议专题小组,尝试建立行政磋商机制和行政互认机制,具体负责沿海开发业绩考核以及区域间专项的对口协作。

(作者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