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观点 > 正文
“硬币自取箱”真能测出“道德”吗
2017-08-09 09:24:00  来源:新华日报

  观点一对一

  《广州街头出现一箱硬币,供路人自取,结果出乎意料》《把一箱硬币放在沈阳街头,供路人自取,结果出乎意料》……相似的新闻、相似的标题,最近两天,“一箱硬币”突然出现在广州、成都、沈阳、合肥、郑州、重庆、南昌等大大小小的城市。不论发生在哪个城市,“一箱硬币”的过程和结果都极其相似。媒体调查发现,“硬币箱”背后是同一家公司在运作。

  甲方

  “道德测试”中往往没有“道德”

  不是所有在公共场合上演的商业策划,都应该被抨击。这次的“硬币自取”测试,客观说,也没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不管是知情还是不知情,参与的人也没啥损失。但若将这样的测试结果当真,将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道德水平的衡量依据,甚至上升到“温暖一座城”的高度,显然就有点牵强了。

  从多个城市的测试结果看,确实都是极其相似,似乎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策划公司成功引爆了话题,一座座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至少看起来成功通过“测试”,一些自媒体收获了爆款文……只是,要说这种测试的意义,可能也仅仅止于此,它并没有太大的公共价值。如果将之再升华为“市民道德水平的新注脚”,就更该慎重了。

  近些年来,类似的街头道德测试实验并不少见。有测试扶不扶的,有测试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还有无人商店测试等等。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结果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地方无人菜摊成功运行多年,极少出现不给钱的现象;而有的地方推出“餐费随便给”的餐厅,最终却难以为继。果真是不同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相差这么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说到底,这些测试都忽视了,道德表现本身是具体场景下的产物,完全撇开客观条件谈道德就有虚蹈之嫌。试图拿一种测试来衡量一座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不仅结果容易失真,也是对道德的浅薄认知。

  类似的测试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商业因素的驱动之外,更是对当前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迎合。比如,这次硬币测试,它就预设了这样一种隐性的道德观:少拿、不拿是道德的,而多拿则是非道德。但退一步想,若真有急需,拿六块硬币的人与没有需要而拿两块的人,在道德水准上,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所以,靠这个方法来测试道德,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不仅无法检验出拿硬币者的真实道德水平,更可能强化人们的二元式道德观。

  对种种道德测试的迷信,本身或也是社会道德焦虑的一种现实表征。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测试就能够对于社会道德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如对于很多社会事件,人们往往倾向于在第一时间给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对于道德的自省与复杂一面少有反思。当然,这次的测试仅仅是一家公司的策划,这决定了它本身的目的就并非是为了测试社会的道德水准,所以不管测试出什么样的结果,都能够成功导向舆论话题。靠这种方式来测试道德与人性,终究是不恰当的,也无法测出一个社会真实的道德发育状况。玩玩即可,当真就上当了。 (四川 朱昌俊)

  乙方

  培养“道德定力”才是当务之急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现状。想想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事故,进而产生的集体性怀疑和集体性颓废,似乎“整个世界都不好了”。而“硬币测试”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则坚定了人们对于人性美好的信任。

  虽然这个测试呈现出美好一面,可还是让人“捏着一把汗”。如果这个测试不是发生在公共场所,没有一双双有形无形的眼睛紧盯着;如果放置的不是一元硬币,而是百元大钞,又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现实中有很多道德测试,结果并不都很美好。尤其关键的是,舆论又会得出怎样的认识,对于当前的道德建设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及当下道德建设,很多人犹如惊弓之鸟,有些缺乏基本的信心。所以出现了“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情我们都做得很好,凡是不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往往并不怎么样”的说法。体现在道德建设上,每一次争论,都在触动社会的道德信任线。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很多“道德测试”:在有些测试面前,人心绘出了美丽,于是人们高兴;在有些测试面前,人心出现了败笔,于是人们丧气。

  社会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任何一种道德测试,都不足以准确反映出全部风貌。这个“硬币测试”,如果呈现出的是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也不要因此悲观失望,不要对人心人性失去信心。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提出,相对于世界会不会好,更重要的是,你要不要世界好。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好,想要这个世界变好,那就坚定自己的认知,不要轻易被别人左右。

  这种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性的认识,是一种道德想象。《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想象”》,认为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作为一个成年人,尤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成年人,不应该人云亦云,对于社会应该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这其实也是一种道德定力。如果有着道德定力,就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哪怕“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能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想象,不会被种种“道德测试”乃至偶发的道德事件牵着鼻子走。

  “硬币测试”是道德的测试,也是道德定力的测试。现在,“硬币测试”呈现出了美好一面,当然是好的。可是,倘若有着不美好一面,就要因此动摇自己的道德想象和判断吗?看到每一起道德事件就动摇一次,也真是太累了,太没有定力了。培养道德定力,已成当务之急。 (江苏 毛建国)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