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最新推荐 > 正文
医患关系的实质应该是同盟和互信
2017-09-13 09:11:00  来源:新华日报

  8月31日,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临产妇马某某疑因难忍分娩前的阵痛坠楼自杀身亡。这个事件因为其极端性,一直持续引起热议。而事后,医院和家属各执一词,都指是对方出于某些目的“拒绝剖宫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9月11日,榆林市卫计局公布调查处理结果:医院诊疗行为并无不当,但主观上反映出医院对孕妇的人文关怀和周到服务不够,客观上反映出了医院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疏漏,对榆林一院绥德院区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主任停职,责成医院即刻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事件虽已告一段落,但是值得思考的地方还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调查处理结果出来之前,自媒体对这起事件的争吵和猜测汹涌而至。其中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说法是,有人认为是家属怕“花钱比较多”而拒绝剖宫产,由此指责家属“要钱不要命”。因为这个说法一段时间内比较流行,产妇丈夫为此不得不特地出来说明“我家不缺钱”。

  这让人想到多年前发生在北京的李丽云悲剧。怀孕9个月的李丽云被医生发现有心肺功能问题需要立即剖宫产,但是其男友肖某某予以了拒绝导致李丽云遭遇不幸。肖某某承认,拒绝原因一是确实没多少钱,二是怀疑医生有意夸大病情“骗我的钱”。现在网络上已经有声音把榆林产妇马某某的丈夫称为“肖某某第二”,可见,这么多年过去,医患关系发生问题的时候,去探求其中“钱”起了多大作用的思维,依然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起作用。

  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同盟关系,因为病人和医生面对的“敌人”是同样的:病痛。我们现在的医疗制度里,大病大痛的治疗家属要签字同意。这一方面是医疗民主,另一方面,也是责任分担。遇到紧急情况,医生做主还是病人家属做主?这有诸多的争议,应该说很难取得一个“非此即彼”的统一意见,更多地需要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但是,需要切记的是,医生做主也好,家属做主也好,都万万不能蜕变成“钱做主”,那样就会完全破坏病人和医生在共同对付病痛时的联盟关系。

  北京李丽云事件就是活脱脱的“钱做主害死人”的恶劣例子,其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在让榆林事件节外生枝,这必须引起警惕。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生死关头,医患各方里,病人已经失去了做决定的能力,家属虽然有签字权,但是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根本上是陌生的,他们没有专业能力做出合适的决定。这个时候,唯有医生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决定怎么办。那么,理想情况就应该是,病人家属全力支持医生全权去处理,即使结果不太好也给予理解,不过多抱怨。医生排除所有专业以外的因素,一心一意地用自己的技能全力把病人抢救过来,除了病人之外眼里再无其他东西,也相信家属不会因为结果的好坏而刁难。这样的医患“联盟”才能发挥出战胜疾病的最大功效。这种理想情况需要满足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病人家属和医生之间的“完全”互信。当然这种信任也有前提,就是医生不光医术要高超,而且医德必须高尚。榆林卫计局的处理决定里提出的院方“人文关怀不够”,就是指出了这方面的缺陷。

  互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这个基础被破坏了,那么就会引发医患矛盾。很多时候,互信被破坏就是因为一个不速之客的闯入:钱。李丽云悲剧里,男友肖某某的两个理由都是因为钱。榆林坠楼事件,虽然当事人一再声明跟钱无关,但还是平息不了“肖某某第二”的这种言论。

  作为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教育年限很长的职业,医生的体面收入必须得到保障,医疗服务不是不能收钱,但是钱一定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一旦病人和医生的联盟只能用钱来维系了,那么这个联盟将岌岌可危:因为这样的情况下,病人的信任会转移到金钱上去,医德、医术等等全变成了商品,变成了病患可以指摘评价、挑三拣四的东西,这样哪怕医生的医术和医德都没有问题,也不能打消病人的疑虑。肖某某“怀疑医生夸大病情骗我钱”的说法,以及榆林事件中某些自媒体“要钱不要命”的无端怀疑,就是这种思想的极端表现。说到底,医生向病患提供的服务虽然从形式上看跟普通的市场行为一样,但是医疗行业不是也不应该是简单金钱交换关系所能支撑起来的,因为医疗行业提供的服务是生命和健康的延续,中间还蕴含着丰富的悲悯和关怀,“德”的成分更大,万万不能完全物化成商品。因此无论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东方孙思邈《千金方》里“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的告诫,都是严格排斥唯金钱关系的。过度医疗也好、“以药养医”也好,很多病人不满意的所谓医疗“体制”问题,归根到底都是“钱”在医疗关系里不正当介入,冲击和谐医患关系的问题。现在的改革旗帜鲜明地直指这些具体化的弊病,是对症下药的表现。

  因为共同目标而互相配合,因为公益属性而互相信任,因为联盟关系而互相理解,这才是健康的医患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曾深刻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医疗体制改革已经鲜明地高举起了“公益化”的大旗,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基本健康服务、各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在完善,让人欣慰。这样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思想上和实践上消除医患关系的根本隐患。 李 军

  评论园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