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最新推荐 > 正文
“证书思维”给了“两面人”生存土壤
2018-04-25 10:01:00  来源:新华日报

  评论园

  这两天,厦门大学因为“洁洁良”事件深陷舆论漩涡。事情是这样的:厦大的一位研究生“洁洁良”,在微博上公开用侮辱性词汇称呼自己的祖国并和指出这一点的网友对掐。然后,这位“洁洁良”被曝出在本科辽宁师范大学期间入党,还曾被评为“市三好学生、院学生会副主席、学习学术标兵、优秀党员”并保送厦大研究生,在厦大,居然还是2015级硕士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并且保送博士!

  反差太大了。在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创立的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厦大,出现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然而网友们纷纷指出,这样的“两面人”不是孤例。

  既然不是孤例,就要探究背后问题出在哪里。个人认为,这是“证书思维”对党建工作的侵蚀造成的后果。

  证书系统本来是为职场量身定做的。因为权威评价机构给出的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等,能帮助用人单位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判断出求职者的能力,节省了大量社会资源。可以说,证书只是对持证人某个时间节点“曾经达到过的水平”的评价,发证机关并没有继续证明持证人动态水平的义务。但在这个逻辑里,证书的“节点评价”功能被有意忽视,成为了功利性十足的“一次性准入资格证”。

  这就是“证书思维”:拿证书的目的偏离了证书本身所能证明的东西本身,证书变异为一种追求其他东西的工具。考四六级证不是为了学好英语而是为了毕业求职,考钢琴围棋证不是为了继续钻研艺术而是为了考试加分……这样的思维盛行,带来的结果就是一切的努力都以证书到手为终点——拿到证书之后,目的就达到了,好处就到手了,所有跟证书有关的技能就可以全部丢掉了!

  “证书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有害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很多领域都有负面作用。比如有了“证书思维”,就很难再去钻研“工匠精神”。而“洁洁良”的出现,敲响了这种功利主义思维侵蚀党建领域的警钟:某些人把党员身份仅仅当成了一种“证书”,他们追求这个证书的目的不是证书的“内容”,而是证书的“表象”,这张“证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工具而远不是信仰,“证书”到手之后,利用这张“证书”拿到了相关利益之后,就可以束之高阁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某些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考核党员时也把自己退化成一个“发证机关”,以技术水平代替思想水平,以静态评价代替动态考核,把发出一张党员证当成党建工作的终点。在这样的“证书思维”下,“思想入党”“行动入党”就会被“业务入党”“报告入党”代替。正是在这样的双向侵蚀下,才出现了“洁洁良”这样的“双面党员”,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追求先进性的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靠信仰来凝聚的,政治组织的声誉是靠行动来维系的。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都不是任何一张“证书”所能永久证明的,世界上更不存在任何一种可以证明“初心”的证书。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谈何战斗力?任何一个党员都不能把证书与荣誉当成谋取好处时才拿出来的“准入证”,而各级党组织也必须杜绝“证书思维”,以对国家、民族负责的高度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李 军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