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名家文萃 > 正文
中国巨轮持续远行的“核动力”
2017-07-12 08: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但正因越来越近,再往前走,每一步都是惊人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为此,更需要注入强大而有序的活力,保持持续而健康的动力。中国这一艘巨大的航船继续又快又稳、迎风破浪前行,需要巨大、安全的“核动力”。

  这“核动力”哪里去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这样的基因,中华文明才能够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延续至今,不曾中断,一直延续着特定的文化活力与动力。但历史进程中,也充满挫折、焦虑与冲突。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一度衰落,就是因为在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我们传统文化的活力、动力机制出了大问题。但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定的文化活力与动力相碰撞、相融合,则可以重新发掘、创造、聚合、爆发出“核动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动力机制,既可有效延续、继续扩大文艺复兴激发活力与动力的正能量,又能够以己所长,弥补西方现代性的先天不足,修正其负面效应。一方面,几千年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尤其是近代虽也曾一度衰落,但依然自强不息,自我振兴,再度崛起的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以来,可以在新的时代重新激发、爆发出新的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因应“后文艺复兴时代”修正负面效应的要求。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而特别擅长、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又重放光芒的“独特思维方法”,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顶天立地;执“中”为度,以“和”为贵,求同存异。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思维方法,今天依然能重新激发活力,并且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快速崛起的中国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建设“一带一路”,要走出一条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新路。

  “一带一路”首先是经济建设之路。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促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满足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实现走出国与参与国的平等互利。而今天世界各国看好“一带一路”,不仅因为这条新路有互利共赢的经济愿景,还因为这条新路有互利共赢的信心保障。因为这一开放途径和模式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破解了“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的逻辑,走出了新兴国家与守成国家必有一争甚至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因为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气。穿过历史的烟云,顺应各方的期待,今天的“一带一路”应运而生,这一构想凝聚了几千年的东方智慧,闪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光辉,承载着沿线地区的复兴梦想,迈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步伐。

  (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叶小文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