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新华要论 > 用明德引领风尚 > 正文
不负“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
2019-03-12 09: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地位提高到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它不仅提供了技术进步的动力源,也决定着其发展方向和作用的性质;它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方向和前途,也影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根铸魂”的新论断科学地揭示了在新时代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动而富有创造性的阐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被视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灵魂的塑造者,这既表明我们的工作拥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更表明我们肩负着至上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当弘扬古圣贤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为谱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尽到自己应尽的天职,奉献出自己应有的智慧。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与新时代同步同频共振,扎根大地做学问。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认清时代的本质、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新时代里,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要进行“决胜”一战,而且还要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是民族坚定的信心,是党和人民坚强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时指出,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落实十九大精神取得了开门红,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这是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它既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把握的时代脉搏,更是我们树立理论自信的依据。一方面,我们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要勇于直面时代的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回答时代课题,用理性批判精神为时代空间清除精神雾霾。

  诚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因为学科性质的不同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我们既要去进行远离现实生活的纯粹的文本学研究,“为往圣继绝学”,在继承中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最讲究实践品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应当关注现实,回答现实之问,并引领时代进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自居于生活之上,坐在思维的藤椅上建构脱离现实生活的所谓学术体系,更不能在人民之上,以人民的导师自居,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扎根于大地来治学,为人民群众释疑解惑,把学问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同时虚心向人民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样的学问家才是真正的学问家,才是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家。

  仅此还不够,唯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对人民群众起到感召和化育的带动作用,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社会的思想精英,我们的言行对大众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不能仅满足于不失德这样的低要求,还必须道德高尚、德高望众,以担负起榜样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总之,必须十分珍爱自己的身份和声誉,以不负“培根铸魂”者的光荣称号。

  黄明理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