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2017-01-19 09:12:00  来源:新华日报

 

  “十四年抗战”,是指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法西斯力量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开辟、最后结束的战场。这一概念,比“八年抗战”更加全面和科学地反映了历史实际,体现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这一提法,与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的表述是一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

  在中国学术界,学者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抗战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和研究。上世纪90年代,军事科学院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就把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抗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民出版社《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明确定义:“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江苏地区的学者也多持“十四年抗战”说,张宪文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张生、王明生所著《中国敌后战场》,其谋篇布局均体现了十四年抗战的逻辑关系和内在统一。日本学界也有近似的“十五年抗战”说。可以说,“十四年抗战”,体现了国家和学界的广泛共识。

  “十四年抗战”是学术问题,同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古今中外所有政权,都会从历史里面寻找构建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材料。长期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就面临着被“西方中心论”者消解、忽视的境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的历史地位在欧美大中小学教材和研究著作中极为低下;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的孤军奋战,更是难得有人问津。“十四年抗战”进入中国国民教育系统,是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是在国际范围内建立自身历史话语权的现实需要。

  就历史事实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日军激进“中坚将校”就开始从战略层面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景。正是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才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伪满洲国,但始终得不到中国和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逼迫中国承认伪满洲国等侵略权益,是日本基本的国策取向。占领武汉时,日军21个常备师团,已经有20个在中国,国内仅剩近卫师团。最后,久拖不决的日本,竟把中国坚持抗战的原因归咎于英美支持,乃欲在对英美战争中“顺便”解决“中国事变”,从而策划出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战争。可以说,正是中国人民十四年韧性顽强的抗日战争,使得军国日本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十四年抗战”,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因素”的巨大作用。

  “十四年抗战”,除包含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和全面抗战外,还包括“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地区的抗战,长城地区的抗战,绥远、察哈尔、热河等地的抗战,以及“华北事变”前后华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抗战和反日斗争等,内涵极为丰富。在这当中,1931年9月20日就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中国国民党的历史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体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曾经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中国人,今天面临着共同为“十四年抗战”呐喊、让全世界都知道那一段民族血泪史的历史性任务。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人们只有在历史性的实践中不断接近真理,才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十四年抗战”已经破题,必将给中国抗日史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生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