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决策眼 > 正文
江苏智能制造如何尽快补上短板?
2017-08-09 09:12:00  来源:新华日报

  决策眼

  智能制造是借助日益完善的物联网、服务网络、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制造的全面智能化,其核心技术包括网络化传感器、数据互操作性、多尺度动态建模与仿真、智能自动化,以及可扩展的多层次的网络安全。对于传统生产方式而言,智能制造意味着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

  制造基础雄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初具规模,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科技人才资源充裕,为江苏智能制造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企业对信息化、智能化需求相对较低;国产智能制造装备缺乏竞争力。江苏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是现阶段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促进智能制造发展首先应统一思想,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智能制造不仅仅是设备更新改造和硬件升级,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很长时期内将会出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局面。当前江苏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思路是夯实基础、市场引导、重点突破,而不是整体推进。

  首先,重点培育科技、管理、人才、品牌、营销渠道等高级生产要素,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实现全球价值链定位攀升。

  其次,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在传感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引进和海外并购等形式获取前沿的智能制造设备及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集成创新,推进智能装备及其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第三,加快推动制造企业两化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提升企业信息化、数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试点,产生示范效应。

  第四,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参照《中国制造2025》及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准江苏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高,在国内保持优势地位、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份额的重点行业,鼓励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支撑软件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以取得较好的国内声誉和国际影响。

  在政策上,江苏应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从战略规划、研发平台、基础设施、财税金融扶持、人才培养等环节着手,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联动机制。尽快制定并出台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确立智能制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形成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产品开发、应用示范、产业化创新平台、人才培训等专项计划,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成立智能制造发展委员会,建立智能制造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以此规范企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改造行为,利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引导智能制造的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形成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设立“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统筹省内在智能制造领域各方面资源,形成各具特色与专长的智能制造研究平台。建议成立“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究院”,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研项目,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和技术的国产化水平。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侵权假冒案件信息纳入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

  探索创新适度倾斜的政策激励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事前补贴”向“事后奖励”转变。在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对开展智能化改造、经营绩效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对于国产智能制造零部件及设备的采购行为,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建立国产智能装备产品投保机制,政府可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改进金融信贷支持方式,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装备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设融资“绿色通道”。

  创新发展多方共享的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江苏省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金融资本、风险资本及民间资本进入智能制造创业投资领域。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投资资金,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产业投资基金。加大智能制造设备融资租赁的扶持力度,通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风险补偿、履约保函补贴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化改造的资金难题。

  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促进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培养大批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的技术人才。建立面向智能制造的大规模开放课程体系,支持智能制造人员知识更新、继续学习等多方面需求。建立知识性技工培训机制,保证从业人员在知识更新条件下技能的同步提升。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的双向自由流动。建设智能制造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建立人才国际化政策体系,在海外人才落户、住房安排、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黎 峰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