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圆桌会 > 正文
中国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2017-05-25 09:32:00  来源:新华日报

  圆桌会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那么,中国是否已经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就此主题,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刘瑞翔(南京审计大学):“中等收入陷阱”是有严格定义的,一般有两种标准,一是人均GDP的绝对指标,二是与世界前沿之间距离的相对指标。如果这两个指标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在固定年份内仍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判断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不大。根据世行设定的标准,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约为12000美元左右,当前中国人均GDP约在8000美元,正常情况下保持6%-7%的增长率应该问题不大,至多只要6-7年的时间即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因素比较多。一是各种红利的消失,如人口红利、转型红利等;二是产业结构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三产业转移;三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生产要素报酬率的下降;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

  刘志彪(长江产经院):经济学里提出一个与收入水平有关的“陷阱”理论,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如果在不发达阶段有“低收入陷阱”,加速追赶进入一个台阶后,又有“中等收入陷阱”,到了发达阶段,还有“高收入陷阱”。到处都是陷阱,其实讲的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其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发展矛盾不同而已。哪里的矛盾不解决,哪里都不可能顺利得到发展,矛盾都可能冲突为停滞和震荡。

  在处于贫困的低收入发展阶段,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增加市场供给,市场短缺的实质是生产能力短缺及资本短缺。在这种“双短缺”经济态势下,政策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储蓄率从而扩大资本形成能力;二是如何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扩大市场供应能力,缓解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

  现在,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逐步确立,在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过程中,需求过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双短缺经济的特征逐渐消失,变成了“双过剩”,即资本过剩、商品过剩,同时伴随着资产短缺。表现为:一方面,我们现在的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本寻求高盈利出路,追逐有限的优质资产,由此不断地推高资产的价格。这时,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要由过去缓解劳动力过剩,变成缓解产能过剩;二是由过去的解决两个“短缺”,变成需要解决现在两个“过剩”;三是由缓解商品短缺,变成了要缓解“资产短缺”。

  刘根荣(厦门大学):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完全没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趋势。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可能陷入产业结构僵化、经济增长乏力、人均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难以突破人均收入1万美元的现象。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高达6.7%的年增长率,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依旧展现出强大的动力。

  毋庸置疑,近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受多种因素的阻滞,各种经济总量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过高、资金错配导致实体经济杠杆率高、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大宗商品供求关系失衡,产能过剩;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发展空间与市场准入标准。这些问题与矛盾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但并没有全面演化成现实的经济危机。因此,只要有改革的精神与坚决果断的措施,就可以消除中国经济发展的隐患,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源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即制度创新的贡献。现阶段这些增长的源泉虽有弱化,但依然强势存在,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因此,中国至少还可以保持10年以上中高速发展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王修志(广西师大):认识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从增长机制及其创新或转型切入,亦即从增长动能的认识及转换入手。

  “陷阱”的表象特征之一在于其“危险性”。这既包括与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徘徊相伴生的就业下降、物价飞涨、产能过剩等经济问题;也包括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生态环境恶化甚至政治失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叠加,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最终导致经济低迷—社会混乱的恶性循环状态。

  “陷阱”的表象特征之二在于其“隐蔽性”。意指传统增长模式带来的“高速”或规模扩张,易使人自满,形成传统模式惯性,而忽略了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换言之,就是被原有经济增长机制渐近锁定,这种锁定效应日益固化而难以自拔,未能及时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所以,“陷阱”本质上是经济增长被传统机制锁定,在传统机制低效甚至失效之后,引发经济社会综合矛盾的一种可能性或者风险,其源头在经济增长机制,其危险在引发社会矛盾,这里的矛盾既有增量,亦有存量。

  陷阱之说有极为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背景,是后发经济体沿着既有体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象。因此,跨越或深陷必然与既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分工体系密切相关。从亚洲四小龙的“原有的增长机制”看,几乎都有“开放促增长”的特征,这里的开放有主动性,也有依附性。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