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聚力创新”重在产业爆发力和人才支撑力
2017-07-19 09:46:00  来源:新华日报

  沈 和

  智库出品

  “聚力创新”,既需要科学谋划、明确战略思路,更需要聚焦重点,落实关键举措。从江苏实际看,“聚力创新”关键要在增强“产业爆发力”和“人才支撑力”上出实招见成效,不断为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在增强“产业爆发力”上出实招,核心是增创更多技术领先新优势,当务之急是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以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强大新动能,增强产业创新发展全球竞争力。

  江苏科技创新的现实基础雄厚,但产业结构整体上还处于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比较缺乏,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尤其在新技术和新产业方面,规模和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紧紧围绕“扬长补短”,推动产业在技术创新的新增长点上实现爆发式发展。

  “扬长”就是彰显特色,让优势更优。目前,江苏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基本具备同步竞争的能力。要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新兴优势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特色领域,着力推进信息技术、软件产业、物联网、云计算、纳米、光伏太阳能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形成一批千亿元级和万亿元级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引领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着力推进“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经典品牌,推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新型制造体系。

  “补短”就是紧盯前沿,增创新优势。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积极运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较强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具体而言,要在“四个方面”奋力争先:

  一是数字经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数字文明已成为最活跃的文明形态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要正视现实,破除认识误区,确立数字经济是新实体经济的理念,打造世界级数字化基础设施,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鼓励互联网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和实体经济发达的综合优势,加快向数字经济转型,尽快赶上数字经济发展先进水平。

  二是分享经济。近年来,分享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对传统消费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市场前景不可限量。与先进地区比,江苏分享经济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但具有网络用户多、产业支撑强和城镇化水平高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在共享单车和汽车等领域已经初见端倪,前景可观。要因势利导,整合资源,完善法规,培育典型,积极孵化,力求尽快走在全国前面。

  三是创意经济。江苏人文资源丰富,科教优势突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创意经济特色集聚区和影视动漫、出版发行、软件服务、广告服务等优势明显的文化创意行业。要发挥优势,着眼战略策划和市场开拓,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业和工艺美术业五个优势创意产业,提高创意经济核心竞争力。

  四是新金融。江苏新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基础较好,前景极其广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后发优势,着力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支持金融创新,大力培育金融科技龙头企业,盘活金融市场资源,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和投资培训,切实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在增强“人才支撑力”上出实招,核心是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重中之重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和创新生态高地,网罗天下英才、激发人才活力,为增强产业爆发力提供高端智力支撑。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就是要集聚更多天下英才引领创新创业。要突出产业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构建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政策链,把人才嵌入创新发展全过程,让人才的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着力在“引、吸、育”三个方面下功夫:

  “引才”关键靠政策。要放眼全球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政策,通过“走出去”引才、团队引才、以才引才、猎头引才、柔性引才等途径和方式,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提升江苏创新创业的层次和水平。

  “吸才”关键靠“土壤”。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与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要求相适应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落地生根,服务江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感情联络和思想沟通,加大激励力度,鼓励优秀人才安居乐业,把个人追求融入江苏发展大业,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育才”关键靠改革。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既要立足当前,加快培养适应创新创业的各类实用型合格人才,又要着眼长远,大力培养能够满足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各类特殊优秀人才。既要做好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好各类管理人才的培养。

  打造创新生态高地,就是让创新创业者享受更多阳光雨露。政府是营造创新生态的主体,必须为创新做好制度创新,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场效应”。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进一步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优化创新平台载体。大创新需要大平台和大载体支撑。要认真借鉴深圳南山区支持华为、中兴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提升各类高新区、科技园、创业园的创新功能和服务质量,特别要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着力打造江苏“硅谷”,使之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发展的辐射源。同时,要发挥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苏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南京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和连云港连博会等平台的聚焦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创新发展的国际知名展会品牌。

  二是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政府统一协调的创新服务体系。在省级层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使创新人才分享更多成果收益;深化行政审判制度改革,完善“三张清单”制度,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推行创新机构“民办官助”模式,推动以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源头创新;突出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地市级层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强化统筹协调和规划引导;打造新技术新业态的优势产业链,培育世界级品牌企业;鼓励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构建区域创新资金供给体系。在县域层面,强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创新创业。

  三是营造宽松软环境。积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尊重创新主体意愿,少干预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鼓励优势企业跨国、跨界、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引导中小企业打造“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真正让企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让创新人才施展智慧和才华,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科技研发优势,让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切实为企业营造放心、省心、暖心的良好环境,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

  (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