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用好生物质能,打造绿色低碳循环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
2021-10-13 09:13:00  来源:新华日报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能源领域的变革无疑是我们必须要走且必须走好的绿色转型之路。

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新华传媒智库联合推出的“院士话‘双碳’系列对话”栏目,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资深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参与对话。访谈中,倪院士重点提出了“充分利用大自然力量,延伸‘电-热-炭-肥’产业链,一体化推进能源革命、‘双碳’战略与发展转型”的发展建议。

践行“双碳”目标,挑战与机遇并存

记者: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技术问题、能源问题或气候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变革问题。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变革”的?

倪维斗:毫无疑问,“30·60”双碳目标会引领中国的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一必然的趋势之中,我们要慎重选择“双碳”目标的实施方案,即要以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就发展阶段而言,我国暂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他们早已进入了油气发展阶段,而我国还停留在煤炭阶段;就资源禀赋而言,较之于西方油气开发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的资源禀赋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特征。正因如此,我国提出的“双碳”战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结合实情,走一条“煤的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之路

记者:当前,一面是以风电、太阳能光伏等为代表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另一面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生产的加速转型。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正确把握新旧能源的转换规律?

倪维斗: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煤炭作为主力能源功不可没。不可否认,煤炭仍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其他替代资源在短期内只可能是“辅助”,而无法一跃成为“主力”。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越来越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去煤化和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举措之一。

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同时结合当前实情,走一条“煤的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之路。具体而言,一是要“以我为主,开放创新”,率先走在中国能源动力事业的最前沿;二是要“煤为基础,部门整合”,构建资源、能源、环境协同的新能源系统;三是要“冷静定位,因地制宜”,让可再生能源各尽所“能”。

构建“电-热-炭-肥”产业链,助力低碳转型

记者:2016年,国家发改委在《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鼓励农林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分布式热电联产和推进新建热电联产项目。作为“生物质能潜能巨大”“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迫在眉睫”等观点与建议的提出者,您能否为我们详细阐释一下生物质能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可发挥的重要作用?

倪维斗: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数据上看,据估算,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总量大约是10亿吨标准煤,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和林业生物质资源等。从性能上看,生物质能源具有稳定供应、易存储、易运输、易转化、高品位等特点,是可再生能源中利用成本最低的能源。

我们知道,太阳能作用于生物质便会产生光合作用,在生物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自然的大规律。区别于风能、太阳能的人为不可控性劣势,生物质能源的可控性相对比较强。

对于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新能源替代本身,而是应当通过“电-热-炭-肥”全产业链的拉长与拓宽,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与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能源行业变革、乡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为一个整合型战略协同推进,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农村就业、发展与扶贫成果的持续巩固。

以产业的形式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形成一个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种植可速生林,增加生物质规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可速生林的能源化利用直接获得资金收益,以进一步支撑生物质能的开发需求。如此,我们把能源行业的改造和生态发展、生物质发展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持续不断地为能源改造做服务,为广大乡村振兴做服务。

围绕生物质与能源革命的具体实施,建议:一是激活生物质能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由政府搭台,主推产业链形成,引进技术企业吸纳农民就业的同时形成利益共同体,激活农民积极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设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分区域建设“示范区”,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利用从单一原料和产品的模式转向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多联产的循环经济梯级综合利用模式,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居民燃料、供热、取暖等问题;三是依托生物质为核心,实现农村供能体系的多能协同,依托生物质能,配以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助力北方清洁取暖。

如,我们需要5兆瓦(5000kw)左右的总发电量,可以先就地培育3万-5万亩规模的速生林,再将所得到的生物质资源进行能源化利用。5兆瓦的发电总量可应用于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及乡镇企业发展所需,其发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可以集中收集供清洁取暖之用。不同于焚烧秸秆,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后的副产物炭可以作为高效能吸附剂,以低成本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用水等。吸附生活用水垃圾后的炭还可以作为炭基肥还田,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如此,便形成了“电-热-炭-肥”协同发展的产业链。

因为生物质能分布较分散,收集和转化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发展现状,建议既要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又要酌情控制其具体项目的规模,在实践中,采用分布式推进的方式逐步推广开。

通讯员 徐倩 本报记者 笪颖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