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进高校平安校园建设
2021-10-13 09:14:00  作者:李鑫 潘道广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安全工作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是新时期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高校成为国家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之一,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研究、日常管理的根本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始终将安全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体制,全面提升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深化疫情防控理念,

夯实校园和谐稳定根基

高校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坚持底线思维,落实高校“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明确安全关口前移,将“救”转变为“防”。

树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现代管理思维,把基层一线作为平安校园建设的主战场,扎实推进高校各项安全工作,开拓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新局面。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针对性地做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以“正能量”为内核引领高校各单位对平安校园建设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安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积极促进平安校园价值体系的文化构建与转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融合统一、协同创新的文化价值,筑牢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

构筑疫情防控堡垒,

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党委在第一时间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防控方案,加强风险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储备防疫物资,严格进校审核,保障师生安全,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机制,构筑了疫情防控堡垒。

优化高校平安校园机制建设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建设平安校园的新要求,高校平安校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将平安校园建设贯穿于高校改革发展、服务师生的全过程。同时,二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健全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定期研究部署并落实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综合督查机制,纪委监察等部门要定期对各单位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责任制度。

整合疫情防控资源,

优化平安校园建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高校应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将疫情防控工作与后勤保障工作相结合,以协同治理为基本方法,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实现多部门协同、不断升级和优化的高效治理体系。

高校具有人员独立、职能多样、机构自主等特征,各部门拥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整合相关资源、展开通力合作,组建以保卫处负责同志为主体,各单位负责同志为辅助的应急工作队伍,明确各单位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隐患排查预警体系,增强各类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升级疫情防控方式,

打造“五防”建设格局

“五防”是指人防、物防、技防、心防、预防,高校要不断升级疫情防控方式,大力开展“五防”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格局。

强化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内涵。安全与否,基础是人和物的关系,是形成人(主体)—物(对象)—环境(条件)的有机统一,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建设专业队伍、优化物防手段、储备防疫物资等形式,加高疫情防控“城墙高度”,将人的属性、物的属性通过环境合理分配,提升疫情防控硬实力。

扎实推进校园安全技术防范智能平台建设。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关注师生安全需要出发,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技防系统,完善智慧校园安全管理平台,从点、线、面全盘考虑,形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类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技术革新。

依托心理防范缓解疫情防控阻力和压力。深化政校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专业性、权威性,探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形成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心理防范方案;建立围绕特殊人群的心理筛查、干预、跟踪、评估工作机制,利用宣传教育、谈心谈话、走访调研等形式开展心理防范教育;不断创新“心防工程”工作模式,开拓网络信息传播阵地,分类分层分阶段开展心理咨询、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筑牢心防,凝心聚力,共同抗疫。

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疫情期间,国家作出了科学全面的工作部署,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目光的预防策略,形成了诸多疫情防控应对策略。高校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先行”原则,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利用思政课等课程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突出教育、宣传、演练等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升科学预防、自防自救、应急逃生等能力,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管理水平。

(作者分别为常州大学讲师、常州大学中吴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