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培育文化自信,凝聚新时代青春力量
2022-06-14 09:49:00  作者:吴炜  来源:新华日报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最有朝气和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中,通过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有效避免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迅速传播而出现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这其中,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等四个维度进行透视,了解相关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

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的形成。“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应当避免出现坚持传统的“成就规则”,偏向工具性价值,不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现象。

从客体角度来看,大学生文化自信出现缺失和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以追求更高的分数作为学习目标的现象,对于选修的人文课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在课余闲暇之际文化书籍也不会成为精神食粮的首选。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媒介和方法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介体。当前大多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渠道,如果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吸引力和价值灵魂,脱离了情感体验、精神陶冶和意志锻炼的知识储备,是无法让大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深层意蕴的。此外,应当注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文化强势进入我国,各种非主流文化盛行,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网络以其虚拟性、自发性和网络监管的受限性等特点,使得网络暴力游戏、低俗的影视作品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这样的网络文化不仅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极易导致大学生形成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因此,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挑战,把握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自信。

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念创新。应在顶层设计上将“人文化”作为办学的目标之一,建立高校文化培育的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推动“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培育更深入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文化自信根植青年学子心中;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业情感、职业发展等情况出发,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开展文化自信培育,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文化自信的发展。

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体系。首先,坚持古为今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蕴藏其中的精神价值进行创造性发展,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其次,将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和梳理,以红色革命文化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支柱。通过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元素,深刻解读其内涵及由来,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未来。

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形式。除了理论课教学,高校应探索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培育实践以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成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依托标志性建筑、校训校歌、人文景观等内容,将其隐含的文化意蕴对大学生进行熏染陶冶;成立具有文化底蕴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让中国文化在各种舞台上大放光彩,提高大学生在文化方面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展文化主题的系列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寻根求源中熟悉我国千年的历史文脉,感受革命年代的英勇不屈,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红歌会等文化培育活动,激发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自身要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要求高校通过专家讲座、影视教育、文化课堂等结合考核标准,促使各科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到在优秀文化学习方面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思政教育专项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既要系统掌握中国文化的内容,专门从事优秀文化课程教学,更要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价值挖掘,通过文化交流从其他文化中吸收养分,赋予其契合现实文化发展需要的新内涵和新形式,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此外,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掌握最前沿的新媒体技术,主动占据互联网这一重要培育阵地,开设宣传优秀文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举办文化主题的微电影等比赛,形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文化自信培育模式。

综上,高校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念创新,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体系,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形式,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建设,把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推进国家的文化战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作者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