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修好涵养家风这门“必修课”
2017-02-09 09:47:00  作者:史见  来源:新华日报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石、民族的支柱。重视家庭,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家庭的内核在于家风。延绵于家庭之中的家风是一个家族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文化风格。古往今来,大凡颇有成就之人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风环境中,并且把涵养和传承良好家风作为一门时刻不忘的“必修课”。

  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家风甚严。他教导子孙,凡是见到有利之处就要想到后患,特别是不能做欺上瞒下的事,要和睦有礼。被历代士大夫称之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从修身、处世、持家等方面教育家人。他去世后,相邻将其家风家训整理成书,并编成词曲歌谣,到处传唱。康熙皇帝南巡时听说此事,非常感兴趣,便叫人将部分章句抄写成对联送给官员,并将《朱子治家格言》引入宫中,作为皇子皇孙的必修课。才德俱佳的隋朝思想家颜之推被誉为“家训之祖”,他用“循礼遵规”、“重诚信、倡正直”、“行重于言”的家风规劝子孙修身、求学、为官、处世。古代圣贤的家风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代代受益,助社会风清气正。事实证明,锻造、修炼好的家风,不仅可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而且可以让文明火种代代相传、灿烂不熄。

  良好的家风经久传颂,历久弥新。古人重视家风家训对后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毛泽东同志为防止家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制定了“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不原则”。周恩来同志则为亲人定下了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这些严家规、正家风的佳话,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然而,却有一些人对立家规、严家风置若罔闻,甚至故意破坏它。从一些被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家风不正、家训不严是一个决不能忽视的原因。因家风隳坏而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的不在少数。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家风一破,污秽尽来。放弃修炼良好家风这门“必修课”,最终“必有余殃”,害人害己,贻误子孙后代,败坏党风政风社风。

  养成良好家风,没有例外。不管是普通人家,还是执掌公权的领导干部,良好家风都不可或缺,都应把良好家风作为砥砺品行的“磨刀石”,抵御邪念的无形“防火墙”。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始终都是立于这个时代潮头的“必修课”。决不能让家风败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干事创业的负资产。

  中国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引导全社会涵养良好家风的同时,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清醒地认识到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作用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的大事,其涵养良好家风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对个体家庭而言,其良好家风是一种无言教育,影响着子女和家人的一生、影响家庭的未来;对于社会而言,其良好家风彰显着党和政府的形象,醇化社会风气。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