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自律者方得自由
2017-03-16 09:42:00  作者:史见  来源:新华日报

 

  崇尚自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不懈追求。但是,到底什么才是自由,未必人人都能洞察。对此,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万钢之对,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史载,某日朱元璋在上朝伊始就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由于以前的早朝都是从奏折开始,今日一改往日套路,转向“创新”思辨,顿时让诸大臣措手不及。仓促之下,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高权重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天下者……听罢,朱元璋都不满意。这时大臣万钢答道:唯自律守法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细细品来,确实如此。它道出了自律与自由的内在关系,告诉人们“自律方能自由”这个朴素道理。

  康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大师,自由是其道德哲学的拱心石。在他看来,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是每个人基于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也是需要“自我负责”的。也就是说,自由的前提是自我负责,承担起与自由选择相关的一切责任,否则,获取自由之日也就是失去自由的开始。这里所讲的自我负责,就是自律。分工简单、交往简易的传统社会注重自律对自由的保障,分工更加精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更加重视自律对自由的呵护。摒弃自律而去追求所谓的自由,实属舍本逐末。无数事实向人们证实:自律与自由并非彼此孤立,更非相互矛盾。从逻辑上讲,自由是目的和旨归,自律则是前提和保障。俗话说,“没有盆的花朵长不直”。没有自律,自由就如同断线风筝、脱缰野马,必然横冲直撞、不受节制,终究只会把自由消耗殆尽、挥霍一空、失去自由。所以说,“自律的,才是自由的”,“不自由,才是为了让你更自由”。这听上去有些矛盾,却是最现实、最真切的道理。

  一朝权在手,便来把令行。权力与自由常常勾连在一起,能让人形成一种“有了权力就更自由”的错觉。比如,一些人执掌一定权力以后,似乎觉得很自由。因为,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可以进出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场所,甚至可以干以前所不能干的事情。表面上看,确实很自由。但是,可曾想过: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候,经过了严格、规范的决策程序吗?进出各种场所的时候,严守纪律规矩了吗?干一些以前想干而又不能干的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拿了不该拿的钱?有没有研判和评估风险?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问号,那么很遗憾:虽然你自由了,但是也会为此付出代价。因为,这是没有自律的、忘乎所以的自由。这种自由,只会给人带来表面的风光,实际上已经预设着失去自由的步伐离自己越来越近。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守好自律底线的人,从来不会失去自由,而是自由如常。相反,背弃自律、罔顾法度者,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身心双重不自由。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一些人在有自由的时候,将自律丢之脑后,视自律为障碍,大搞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结果是赚取了大堆钱财,却时常梦中惊醒,吃不好、睡不着。工作生活如同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开会提心吊胆,老是害怕被带走”,“白天在人前强作镇定,晚上在家中担惊受怕”。可想而知,这哪里还有一丝自由可言?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自律,守住自律底线。手握一定权力而又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陷阱、常被公关拉拢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牢记这些要求。在畅享自由的同时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时刻绷紧自律方能自由这根弦,真正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