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用南京长江大桥精神鼓舞追梦之路
2019-02-19 08:55:00  作者:陈向阳  来源:新华日报

  声音

  刚刚度过自己50岁生日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的一座丰碑,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被载入史册。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南京长江大桥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伟大奇迹和历史象征。50年来,南京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连通了长江天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我国桥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万里长江上,一座座桥梁相继建成。然而,很难找出另外一座桥梁像南京长江大桥一样,如此深刻地牵动全国人民的视线,融入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总结、继承和弘扬大桥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孜孜以求的追梦精神。长江天堑变通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大梦想。新中国的建立,使得这个梦想第一次有了实现的条件。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南京长江大桥拉开了建设的序幕。历经12年,直到1968年12月底大桥全部建成通车,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建桥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成现实。

  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南京长江大桥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建成后即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无数的难题横亘在前。其自然地理条件之复杂、施工技术难度之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均堪称“世界之最”,国际上的顶尖专家都认为此地不具备建桥条件。大桥建设者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

  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50年前,在大江大河上建设如此规模公铁两用桥梁,全世界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面临西方阵营全面封锁的国际环境,我们难以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和物资的帮助;此前曾经帮助我国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因中苏关系恶化而全部撤走,已经谈好从苏联购买建桥所需高强度钢材、水泥等重要物资的订购协议遭到拒绝供货。这就注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始终贯穿着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分布于全国的众多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紧密合作,集中攻关,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展示,这座世界排名第一的“争气桥”终于克服千难万阻得以建成。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虽然已经投入运行了50年,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并不因为其“高龄”而稍显褪色。即便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长期经受远超设计流量车辆的长年碾压,它的主体结构仍然安全无虞。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连通长江天堑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仍然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成为每一位游览南京的中外游客的必到景点,仍然是新中国桥梁建设史的一座里程碑,代表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重大成就。大桥建设的高质量,诠释了大桥建设者精细精美的工匠精神。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描绘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迈向“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征程中,承担着“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与50年前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并不意味着新征程一帆风顺,新道路一片平坦。新征程新挑战,要求我们在书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时代答卷的新形势下,从建桥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好孜孜以求的追梦精神。以当年的大桥建设者为榜样,忠于祖国,勇于奉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孜孜以求,不懈奋斗。

  继承和发扬好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指示, 贯彻新发展理念, 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桎梏,争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继承和发扬好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正视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既要开放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更要清醒认识到核心技术等不来买不来,只能凭自己干出来。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针对关键技术“卡脖子”短板,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取得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从无到有新突破,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继承和发扬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消除工作中“差不多”心态,静下心来,执着坚守,推动管理的精细化、技术的精细化、生产的精细化,对标世界先进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管理标准,在各行各业大力培养大国工匠,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人人自觉追求的社会风尚,使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工匠态度成为劳动者的自觉追求,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业绩。

  陈向阳(作者为江苏省档案馆馆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