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栏目 > 高校汇引用 > 南京艺术学院 > 正文
中国设计艺术史论
2016-10-10 15:04:00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设计艺术史论 

  篇章结构: 

  全书共分上下两编,共六章30节。上编三章从造物起源及体系形成、风格演变到更新与困境展开问题的讨论;下编三章以造物设计的原生状态、更迭演化到动力结构作层面剖析。 

  主要内容: 

  本书立足于“设计”的学科命名,凸显出造物活动中人的创造的本质力量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上编为历史研究。围绕着中国设计艺术历史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用“大历史观”的思考方式,对设计历史分期作出了新的思考。在阐发造物起源时,对“设计”意识、适应性、多样与统一等问题作了系统的探索,并从设计规范的发展完善中探寻造物体系的形成过程。对造物设计的礼乐化兴衰与功能转换以及外来文明、文人情趣与市俗文化的融入促使造物设计风格转变作了深入分析,从而描述了纵向多线的历史发展线索。 

  下编为专题研究。对中国设计艺术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揭示了造物设计个体性与地域性、家庭作坊与官手工业、一般造物与经典造物之间的原生状况或互动关系。对设计品类的更迭演化和设计史运动的动力结构进行了丰富细致的阐述。在结论中提出了“阶段性突破推进”的设计史运行原理,对中国造物设计艺术的特质作了总结与评判,并深入剖析了中国设计艺术近代以来现代化转型艰难性的根本原因。 

  观点和方法创新: 

  论点:(1)阶段性的突破推进,是中国设计史总体式运行的规律;(2)造物设计的历史是在一个动力结构的作用下实现的,这个动力结构是经济、组织和个人;(3)一般造物上升为经典造物所显示的一般与经典既悬隔又会通的矛盾运动,正是造物艺术发展的普通规律;(4)说明了造物品类更迭演化有一个发展环境和运行机制的问题;(5)家庭作坊具有历史合理性; (6)20世纪早中期工业生产的大环境得不到改善成为设计现代化转型的严重障碍,这是对设计现代化艰难性的历史思考。 

  提出设计的历史,应该强调自己的史学特色,并应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对造物历史整体性把握的原则;二是加强寻因、寻根意识进而实现理论创造的原则;三是建立设计艺术发展的逻辑结构原则;四是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把握中国设计艺术史的进程。 

  社会影响: 

  此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艺术院校设计学博士研究生的必读书,被人民出版社列入“人民·联盟文库”第二辑出版。著名艺术学家张道一教授评介此书:“在学术见解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有所创见”。据中国知网统计,此书至2014年底被引用次数达到243次。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