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犹太人隔离区”一词的由来
2017-03-27 09:19:00  来源:学习时报

  400年来,来自威尼斯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汇“ghetto”,进入世界历史,进入英语、德语、法语诸西方语言,也进入了汉语等世界各国语言。

  综合我国出版的《英华大词典》(郑易里主编),《法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杜登德汉大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来看,“ghetto”一词在相关语言中的释义为:城市犹太人隔离区、聚居区;城市少数族裔或某个社会阶层的聚居区。而在意大利语中,“ghetto”的原意是“铸造厂”。“铸造厂”为什么会变成“犹太人隔离区”了呢?

  17世纪初,中西欧地区连年战争,许多犹太人跑到比较开放、生活比较安全的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威尼斯当局为如何对待这些犹太人展开了激烈争论,一种观点是将这些犹太人统统驱逐出境,另一种观点是不驱逐,但要集中居住在一指定地点,后者渐渐占了上风。1616年3月29日,当局颁布了相关法令,指定犹太人居住的地方。

  威尼斯是一个由118个小岛组成的水城。在其西部边缘,有一个名叫“铸造厂”(ghetto)的小岛,以前在小岛上曾有过浇铸大炮的铸造厂,小岛也因此得名。铸造厂岛被指定为犹太人的聚居区。在这之前,当局动员住在那里的居民统统搬走,全城约700名犹太人全部集中居住在这个被称为“ghetto”的岛上。人们问威尼斯的犹太人住在哪里,不约而同的回答都是——ghetto,久而久之,“ghetto”就成了表示“犹太人隔离区”的同义语,进而成为表示这个意思的专有名词。威尼斯犹太人隔离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这样的隔离区。于是,其他地方、其他国家的类似犹太人隔离区、聚居区也一律以“ghetto”名之。

  由于犹太人当时没有土地拥有权,故而对于威尼斯当局和原住民是一笔大大有利的买卖:原住房、新盖的房屋均以高价出租给犹太人。这个铸造厂岛只有一公顷面积,岛上一 开始只住了700人,100年后,威尼斯的犹太人人数增加了5倍。故而威尼斯当政者又划了紧邻的两个岛当犹太人聚居区。由于人满为患,在“铸造厂岛”上,盖起了几百年前很少见的七八层高,层高低于两米的“塔楼”。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威尼斯当局对犹太人的管理、限制颇为严厉,极具歧视色彩:这个小岛只能通过设有门禁的两座小桥与外界相通,还规定早、晚放行的时间。桥上大门在放行时间之外均关闭,犹太人不准在外面过夜。除了早晚的限制外,他们在铸造厂岛外“自由活动”的时间,还要除去各种基督教的节假日。如复活节前一周,犹太人就必须乖乖地待在小岛上(因犹太人被谴责是杀害耶稣基督的凶手)。而外出则要戴上一顶黄帽子或佩戴黄色臂章以表明犹太人身份。看管大门监督犹太人出入、沿岛巡逻的本地基督徒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自然要铸造岛上的居民掏腰包。而当威尼斯当局急需用钱时(如打仗)也会找犹太放贷商借钱……

  条件如此严苛,犹太人居然还是争先恐后地涌往水城威尼斯,因为除了战争的因素外,其他地方、其他国家对犹太人更加凶恶:西班牙驱赶犹太人出境,欧洲有些地方则强迫犹太人改信基督教,否则就当异教徒一烧了之。而威尼斯当局则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宽容大度了许多:允许犹太人在铸造厂岛上拥有自治权,有自己的宗教、司法、慈善和娱乐机构。在威尼斯,犹太人被允许当医生、商人、放贷经营者和旧货商贩。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不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历史情况吗?

  在这样的条件下,威尼斯的犹太人一直生活到18世纪末。1797年,拿破仑的大军占领威尼斯,拆毁了隔离区大门等隔离设施,宣布犹太人在威尼斯想住哪里都不成问题。威尼斯犹太人过上了很长一段宽松的日子。可是到了1943年,他们又遭遇灭顶之灾:德军进驻威尼斯之后,将当时在威尼斯的240名犹太人统统抓了起来押往集中营,绝大部分被杀害,最后只有8人能够重回威尼斯。

  一个词汇,历经400年,足迹遍及全世界。像该词首先在美国开始表示“黑人聚居区”那样,这个词今后想必还会出现新的释义。以它为关键词,会带出多少历史场景啊。多么希望“ghetto”这类记录了隔离、歧视的词汇以后能消失。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金海民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