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杜甫登岳阳楼,看到怎样的气象
2018-02-13 09:24:00  来源:解放日报

  ■在古代,写诗为的是“言志”。如果只是纯粹的写景,是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好诗。一般认为,《登岳阳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言志。初登的喜悦与结句的悲叹恰成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较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看着国事日非、国运日衰,而自己徒具满腹治国的经纶却无处发挥作用,于是悲怆万分、涕泗横流。正如明代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所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盛唐,‘昔闻洞庭水’第一。”

  唐永泰元年,杜甫因遭年轻同僚的嫉妒而辞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最后的官职。当年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草堂,乘船沿江南下,开始了晚年孤舟漂泊的生活。在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荆州)漂泊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后,杜甫登上岳阳楼眺览洞庭湖,实现了人生的一大夙愿,并写下千古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的前身是汉末东吴大将鲁肃修筑的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称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年间,张说自中书令为岳州刺史,常与才子登此楼,赋诗百余篇,列于楼壁。张说的名气很大,科考策论天下第一,前后三次拜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是唐代开元前期的一代文宗。由此,巴陵城楼也随之声名大振,达官显贵、骚人墨客竞相登临。唐乾元二年秋,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归来登楼赋诗,写下名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后,巴陵城楼便被称为岳阳楼。

  首联互文见义颔联巧思弘大

  极尽夸张洞庭湖的汹涌辽阔

  杜甫早年就听说过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盛景壮观,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故诗的开头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初次登临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正如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所评:“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对于《登岳阳楼》的首联,几乎所有的译本都是把每一句单独翻译。例如,“早年就听说八百里洞庭湖这片大水,而如今我终于登上了这岳阳城楼”。又如,“我昔日只听说千古名泽岳阳湖,今日酬了夙愿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再如,“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其实,这两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中所用的词语是互相补充的,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不能把它们拆开来单独解释。也就是说,“昔闻洞庭水”并非昔日只闻洞庭水而未闻岳阳楼;同样,“今上岳阳楼”也非只上岳阳楼而不眺望洞庭水。单独的洞庭水和单独的岳阳楼可能并不壮观,只有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才是最为壮观的。

  颔联第一句描绘的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的感叹:啊,真是太壮观啦!吴地和楚地简直就被洞庭湖坼裂开了!不过,从地理位置来看,洞庭湖的东边是东吴,西边、南边和北边都是楚地。说“东南”,只是举其大概。

  杜甫一直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感觉自己的心胸像浩瀚洞庭一样开阔、心潮像洞庭的波涛一样起伏。不知眺望了多久,只见红日在湖面上浮动,渐渐沉入湖水中,又看到月亮星辰在湖面上漂浮,感觉整个天地都似漂浮在浩渺无垠的洞庭湖上。于是,诗人脱口吟诵:“乾坤日夜浮。”

  这首诗的颔联气象弘大,极尽夸张、巧思之妙,把洞庭湖的澎湃汹涌和浩瀚辽阔写得淋漓尽致,令后世赞不绝口。例如,“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又如,“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但是,明代评论家陆时雍直言“余直不解其趣”。他认为,“吴楚东南坼”,此句原不得景,但虚形之耳。安见得洞庭在彼,东南吴楚遂坼为两也?且将何以咏江也?至于“乾坤日夜浮”,更是虚之极,以之咏海庶可耳。陆时雍的意思是,洞庭湖不过是吴楚的一小部分而已,如何能将吴楚坼裂?洞庭湖与天地相比实在太渺小了,乾坤怎么能漂浮在湖上呢?用这句诗来吟咏大海,可能才差不多。

  其实,陆时雍的看法有些偏颇。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海虽然比洞庭湖大得多,但与乾坤相比,仍不过是沧海一粟,乾坤同样不可能漂浮在海上。然而,从登楼远眺者的角度来说,由于湖水波涛汹涌、震荡强烈,眺望者难免会以为大地随之摇撼;由于湖水远远望去辽阔无边、天水一片,随着波涛的动荡,大地与日月星辰都好似日夜不停地在湖面上漂浮晃动。诗人只是在描写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写科技说明文。这就如同人在转晕的时候,会感觉天旋地转一样。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浣溪沙》: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快速划行的船上,前面的青山好像跑过来迎接自己似的。仔细一看才知,是自己的船在前行,山并没有动。这里用了“恰似”,而且作了解说,所以没有什么疑惑。如果不用“恰似”,也不作解说,而只是说“青山走来迎”,那就要靠读者凭自身的经验来理解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类似的感觉——“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有人可能要问,山怎么会“低昂”(起伏)或“俯仰”(时俯时仰)?原来躺在船上,船随波浪起伏,这时看山就会觉得山在“低昂”“俯仰”。那月亮又怎么会在船的左右徘徊?原来是风把船吹得左旋右转,人在船上就会觉得是月亮徘徊在左右。这样看来,对于古诗的理解鉴赏,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立华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