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马克思主义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
2016-11-30 08:38:00  来源:光明日报

  【理论前沿】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根本方式,是由人本思维、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维、全球思维等一系列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根本思维方法构成的统一整体,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品格和思想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层、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课题是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坚持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认识新的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并围绕如何坚守和实现这一最高价值来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本思维是对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人文主义传统思维的继承与超越。其超越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三个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从而克服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维的思想局限,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的学说的新的思维取向。 一是从“应然性”和“必然性”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深刻阐明了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所讲的那样是人应有的一种存在状态,又是人类发展必然要达到的一种存在状态,是“应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二是从关心关怀人的未来命运和关心关怀人的现实命运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存在现状及其解放问题,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当下关怀。这两种关怀相互衔接、相互支撑、高度统一,从不同层次和方面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本思维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三是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社会的产物,不能离开社会发展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共产主义,只有在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里,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形态,而且是实现最高价值的必要社会条件。共产主义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社会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本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从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分析回答各种问题。1845年以前,青年马克思先后运用基督神学、费希特自我哲学、黑格尔辩证的绝对理念论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等四种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认识方法,先后把神的旨意、理性、抽象的人等实体性因素作为认识基点,来分析和回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和人的解放及其发展问题,虽然在博士论文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没有从根本上回答解决所研究的时代问题。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为基点来认识人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思路。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因为在此之前,哲学界思想界倡导并运用的认识基点无外是两大类别:一是精神或精神的各种形式,一是物或物的存在形式。前者是主观唯心论或客观唯心论倡导并运用的认识基点,突出强调了人的精神能动性;后者是朴素唯物论或机械唯物论倡导并运用的认识基点,突出强调了物的客观性。两者始终无法获得统一,因而都存在着自身的思想局限。而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实现了物的客观性和人的精神能动性的高度统一。另外,以前的认识基点,不管是上帝或理性也好,还是某种实物或物体形式也罢,都是一种实体,体现的是一种实体思维。而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关系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是从传统哲学思维转向现代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此而言,马克思是现代哲学思维的重要开创者。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分析了实践的丰富内涵,提出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以实践为认识基点,最根本的就是以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认识基点,来认识社会和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历史观的变革和突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立足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矛盾运动这一认识基点,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共产主义发展趋势,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途径和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此后的理论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立足实践的发展变化来分析回答各种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完全可以说,离开了实践观点和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实践思维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基点及其思想逻辑的展开方式。

  马克思主义批判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反思客观存在、揭示矛盾问题、提出思想思路、引领实践发展作为认识和思考的重点和主线。批判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变革思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们对自己学说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认识和解释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认识和解释世界,更强调改造和变革世界,要求保持独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勇气,以质疑、反思、变革的态度和思维,即以批判思维对待现存一切。正因如此,马克思的许多著作都是以批判冠名的,如早期有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期有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晚期有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许多著作没有冠以批判的名号,但其中都贯穿着丰富的批判内容。批判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和以变革世界为己任的理论立场与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把认识对象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加以思考和分析,并从中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非常推崇,在哲学界思想界集中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却公开承认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学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黑格尔哲学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看待的。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又看到了它的现实反动性;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分析社会发展时,也是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看待的,既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提出了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自然演进序列”,同时又看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析共产主义社会时,同样也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看待的,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理论。还想强调一点的是,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观点和历史分析,所以他们在看待以往历史时,既以批判的又以充满敬意的审慎态度来对待,并尽可能多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这一点,正如后来许多思想家们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产生的空泛的学说,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思想精华和历史智慧的百科全书。历史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特性和厚重底色。

  马克思主义全球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立足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思考、分析和回答各种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等重要思想。他们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开拓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活动,“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化开始形成,历史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可见,马克思主义自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从全球视野,即从世界各个区域、民族和国家的相互联系中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此后的理论思考和思想创造中,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坚持运用这种方法。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把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一个体系,并由此提出了“共同胜利”的理论;马克思把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看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提出了东方社会的革命是西方社会革命的火药桶的思想,提出了在西方社会影响下,东方社会可以打破自然发展进程,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全球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特性和宽广视野。

  总之,人本思维、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维和全球思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五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思考和认识问题的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创新维度和时空维度。坚持、运用和发展这一思维方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肖冬松,作者单位: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冬松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