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马克思主义 > 正文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是大唯物史观
2017-01-23 08:54:00  来源:北京日报

  《通往自由之路——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安启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一股研究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热潮

  这是一部关于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书。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的潮流。之所以如此,原因颇多。

  首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内涵论争有关。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学者,观点分歧,相互对立。列宁与第二国际理论家哲学思想上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思想的批判,苏联哲学(其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斗争,苏联哲学与南斯拉夫实践派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充斥整个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马克思哲学论述的面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恩格斯的哲学论著主要是《反杜林论》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它们在恩格斯在世时均已出版。马克思的哲学论著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前者,包含了马克思最有价值、最独特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在1932年才初次公开发表,直到1979年中国读者才见到比较流畅便于阅读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译本。阅读之后,中国哲学家惊叹马克思竟然有如此众多新奇而深刻的思想。阅读马克思,一时蔚成风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译本问世至今虽已近30年,但这股研究热潮丝毫不减。

  最后,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予以更多关注的深层原因,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符合了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以及整个社会和人的命运发生深刻变化产生的理论需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直聚焦于马克思的深层原因。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一股研究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热潮。一时间以“回到马克思”、“回到本真的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为马克思辩护”等为名或者为主题的著作纷纷问世。以往人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后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是在谈论马克思哲学了。

  迄今得到学界肯定的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只是大唯物史观的一个个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发表了难以计数的论著,我们对马克思本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意见分歧严重,从总体上看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认识还存在重大不足。尽管存在分歧,在众多哲学家的努力之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认识在深度上与以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时至今日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需要新的思路了,现在急需进行的一项工作是对以往取得的成就,例如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的各种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观点,加以整合,发掘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全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再现其整体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当务之急。这是一项学术界从未做过的工作。环顾全球,只有中国哲学家还有兴趣从而有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尝试从联系的角度、总体性的角度思考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是大唯物史观。大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基于劳动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这种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实践辩证法,它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迄今得到学界肯定的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只是大唯物史观的一个个组成部分。

  对上述基本观点的研究与阐述构成本书前三章的内容。第一章旨在说明劳动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论述方法上,我改变了先提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证的传统套路,致力于再现马克思思想成长的历程,用马克思自己思想发展的实际经历说明他最终形成的思想究竟是什么。早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出于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而思考“应有”与“现有”的对立,寻找走向“应有”之路。他自以为找到了答案,但此后现实生活的新变化和他对现实生活的新认识又否定了这一答案,他不得不重新踏上艰苦的探索之路,寻找对问题的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他的思想就在这种不断探索中逐渐成熟。共产主义是他孜孜以求的“应有”,劳动实践是他找到的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和从“现有”走向“应有”的现实途径。

  第二章说明劳动实践活动何以能够成为打开历史奥秘的钥匙。这是全书关键的一章。其实劳动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释了环境和人是怎样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而这种协同发展就是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不仅是讲人对环境的改变,而且是指出在劳动实践中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改变人。后一个环节尤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人的发展机制。强调劳动实践活动对环境的能动改变不是马克思的理论宗旨所在,他唯一感兴趣的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秘密,就在被人改变了的环境对人的反作用之中。然而如果没有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对环境的改变,反作用就无从谈起。对这两个环节的相互关系,至今研究甚少。

  第三章是对前两章思想的总结。它指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大唯物史观,大唯物史观以劳动实践辩证法为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丰富内容。这一章对大唯物史观与教科书所说的唯物史观(小唯物史观)的相互关系也做了分析,主要想说明两者并非相互排斥,小唯物史观是大唯物史观的部分内容。这一章对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的分析也是值得注意的。

  以上三章回答了马克思哲学思想是什么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全书最主要的内容。后面的四章分别考察了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把大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对于认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有何影响,以及大唯物史观和劳动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价值。

  应该提出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让马克思说汉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我们先是跟着苏联人走,后来又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底气不足。其实,在国内外前辈学者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今天已经到中国学者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了。应该提出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让马克思说汉语。国内许多学者正在为此努力。我愿与他们一道前行,本书便是一种尝试。

  本书以《通往自由之路》为书名,因为在我看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宗旨不在于揭示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而在寻找人类从物的支配下获得解放进入自由王国的道路。大唯物史观就是他找到的道路。顺便指出,今天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思想是不是乌托邦,是不是包含目的论,是不是政治美学,有诸多讨论,实际上是对他是不是真正找到了科学的“通往自由之路”做深入思考。这真是一个诱人的题目。但是考虑到对问题的探讨涉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本书无法做专门研究。可以指出的是,本书是在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说明他如何从哲学出发揭示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道路。哲学本身以思辨为特征,这里涉及的又是尚未成为现实的自由王国,因此我认为,尽管马克思找到的历史发展机制、规律已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证明,但是遵循这一规律是否一定能够走向人的自由王国,仅仅从理论上无法最终证明,我们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安启念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