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文化 > 正文
深入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7-03-29 09:21:00  来源:学习时报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其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两创”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必将对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编 者

  文化的二重性:理论出发点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事物,它总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同时,它又有和其他事物相同的普遍性或共性。个性和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个别和一般的问题,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文化也是一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不同,因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时代变化自然导致文化也有不同,这是文化的时代性、特殊性。但文化又有延续性,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中又有着贯穿古今的东西,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普遍性。总之,文化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又有贯穿始终、延续不变的基因。变化之中有不变,不变的基因贯穿于不断变化的形式中,决定着整个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不断的变化而发展。只见变化不见变中的不变,是片面的;只见延续不变而不见不变正是通过变而实现,也是片面的。对待传统文化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全盘肯定,而应该是抛弃其带有时代特殊性的成分,继承、发扬其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的成分。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应作这样的分析。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具体的形态和内容,不能不带有时代烙印。但作为民族的文化,它是我们先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贯穿于我们民族的全部历史,是民族的根与魂,有着普遍性的品格。传统文化的这种二重性,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个别与一般: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从事物内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来看文化的发展,就可知道,凡具普遍性的因素往往就是可以和应该继承弘扬的精华,凡属只适应旧时代需要的时代性的因素往往是应予批判抛弃的糟粕。而普遍性的内容总是与时代性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存在于时代性的形态之中,通过其时代性的具体内容而表现;正是在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中,蕴涵着普遍性的精神和原则。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简单地挑拣、选择就可以做到。要对传统进行分析,从其时代性的具体形态中,剥离出具有普遍性的成分,从而抛弃其形式,析出其内容。对传统中普遍性内容的继承也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还必须立足于现时代的需要,对它作出新的解释,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使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质。通过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实现了传统文化中普遍性精华的转化,而传统通过这样的转化而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继承、批判、创新、发展相统一。继承中有批判,批判是为了正确地继承;有批判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延续。

  根与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化发展是变和不变统一的过程,变的是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是它的根本特质、根本精神,它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这不变的根本特质和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毁坏了根,切断了血脉,这个民族就无法生存发展。只有牢牢地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发展。这是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之根本所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固本培根,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这种价值与民族的生命同在。

  从变的角度讲,传统文化的许多个别的具体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了,其中一些在今天看来则有可借鉴的意义。但我们不可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只限于借鉴。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传承延续传统文化,就要把握传统文化中这一以贯之的根本,把我们一切工作,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传统文化的根渗透到一切方面。只就个别的具体问题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借鉴传统文化用于当今的具体事务,而不涉及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结果所得只能是一堆零碎的知识和结论,看似丰富多彩,却不见传统文化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根本,断掉了血脉,这些个别的具体结论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游离而无所依存的碎片,只能成为某种点缀或附庸。

  精华与糟粕

  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这是人们常常提出,而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提出区分精华和糟粕,意义在于指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简单继承、全盘照搬,也不能简单批判、全盘否定,而应有所分析,从而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应取的根本态度。这无疑是正确的。

  提出文化的二重性,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标准。文化的二重性是客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不是随意的。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哪些属于普遍性的因素,哪些属于时代性的因素,都是依据客观条件决定的,不依人们认识和好恶而转移。这就给区分精华和糟粕提供了客观的标准,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基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人们常把精华和糟粕看成不相联结的两个部分,以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就是在精华和糟粕之间作选择。常有人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是精华多还是糟粕多?事实上,对传统文化是不可能作如此简单的分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结,不可分割。普遍性的内容总是与时代性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存在于时代性的形态之中,通过其时代性的具体内容而表现;正是在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中,蕴涵着普遍性的精神和原则。比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原则总是与不同人对义的不同理解相联系。所以,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传统文化的两个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简单地挑拣分类,而是如前所说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转化过程,才能既坚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使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到新的阶段、新的高度。毛泽东在解释这一点的时候说,“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挑拣选择所能解决的。

  典型的例证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有杰出的成果,作出了榜样。毛泽东的“老三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和修养的思想作出新的解释,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对于党的思想建设和全社会的思想教育都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得到了发展。《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解释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是轻于鸿毛”。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同时,给它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文中又提出,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说明既是对中华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的中国化的表述。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创造性的解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用中国传统的修养学说,提出和说明共产党员的思想修养问题。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关于修身的意义和修养方法的基本思想,而它对共产党员修养的要求,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既对传统修养学说作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传统修养学说,也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产党员思想修养的学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老一辈革命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典范。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这些经验,努力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作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钱逊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