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文化 > 正文
中国奇迹与中华人文精神
2018-08-15 09:19:00  来源:学习时报

  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肇端,中国经过连续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秦统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十分缓慢,被称为“超稳定结构”。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只有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华人文精神以及中国社会运行的规律,才能解释其原因。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晶。

  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历史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精细化时代,数字最有说服力。但在数字之上,人们的亲身感受更为重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没有几年,农民不但吃饭不发愁,而且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不但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从精神上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农村真正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有的还免了课本费和住宿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小病不发愁,大病也看得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使农村一步跨过了一个时代。实行“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脱贫政策,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主要就是增进了亿万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最能反映出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一是衣着类消费实现成衣化、时尚化,农村居民人均购买各种服装支出增长43倍,城镇居民增长了11倍。二是食物结构逐步优化,更加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和绿色环保要求。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9.3%。三是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6.6平方米,增长了近4.5倍;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45.8平方米,增长了4.6倍。四是出行更加便捷,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2017年,我国汽车销售超过2880万辆,居世界首位。

  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闲暇生活更加丰富,过去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现代娱乐方式现在也成为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内容。旅游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重要文化生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推崇。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成了人们的锻炼场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奠定了创造中国奇迹的制度保证

  社会制度是维护和保障一个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规范体系。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稳定,这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奇迹的“奥秘”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顺应人民意愿,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改革、自我完善的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侧重于维护公共利益,也保护合理的个人利益,能够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平衡;既能维护国家大局,又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形成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产生巨大经济发展动力,其背后是人性的力量、人的思想的解放,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由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领导集体来管理和运转的制度。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但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而且与领导者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怀着坚定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理念,如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经过几十年耳濡目染的熏陶,已经融入灵魂深处。这些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是一个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整合国家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在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有利于保持政令畅通,能够把中国现有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等方面的表现,在兴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为,充分展现了这种制度的效能和作用。

  这是一个有利于形成经验丰富、务实有为的领导集体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选贤任能”,能够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务实有为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这种选拔加选举的干部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也包含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中国还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干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计划、按步骤地定期安排干部到各级党校培训,读原著、悟原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对于领导干部及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制度优势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制度,保证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连续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先进分子,有了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国每五年制定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路径,然后,举全国之力而为之努力。既敢于突破传统理论的框框大胆创新、谨慎试验,又兼收包容、海纳百川。这是中国奇迹的又一重要原因。

  长期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人文素养

  解释中国奇迹,有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中国一切成就的总根脉。因此,要解释中国奇迹的奥秘,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出文化上的基因之所在。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中华文化的忍耐力是保持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数千年积淀起来的宏大而丰厚的价值底蕴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天然的包容性,从而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加强,使对外的抵抗力强化,还能融合外来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中国的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中华文化的这一精神,即所谓人文道德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也成为对待其他民族的基本政策。诸如宽容好客、朴实无诈、艰苦强韧、守望相助等等,使我们不但可以接受外来民族,而且可以与之友善相处,在融合发展中逐步凝为一体。

  中华文化具有博采众长的品格。中华文化善于研究吸收改造借鉴外来文化。儒学不是封闭的文化学说,儒学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思想学说都是与时俱进的。它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儒学重视教育,相信人们经过教育和自身努力都可以成才,这使得中华文化在博采众长中更加丰富和坚韧。

  中国文化的以上特点构成其特有的品格。这一品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就是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文明社会。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和物的支配,这使得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并进而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中华文化的忍耐力、包容性,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品格,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心

  信心就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屡挫屡奋,国家没有灭,民族没有散,文脉没有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与其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是不可分的。

  我们的信心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发展的保证,也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一个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它能够激发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和不断丰富的伟大民族精神,曾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在一次次灾难和挫折中奋起,传承着中华文明的薪火。只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的信心来自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抵御各种外部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增强。过去在物质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靠着自力更生克服艰难险阻走了过来。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更不会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和屈服。中国现代化的航船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博大精深的中华人文精神,赋予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无穷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凝结的仁爱、和谐、务实、整体、重史、责任、勤奋的民族性格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发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致力于现代化事业,创造了中国奇迹。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实力首先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民族精神主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包括责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民族精神还包括每个国民的素质,体现在个人的修养、行为和能力上,即人格的力量。中华文化高度重视个人修为与教化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人们在家庭和社群中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起到启迪与培养德性的作用。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民族精神,其内涵就是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理性,即共有的道德。我们民族道德高尚,作为民族精神支柱的道德理念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提炼积淀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治国理念,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值得挖掘和弘扬。一是和而不同的理念。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二是勇于担当的责任,强调个人对于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三是经世致用的胸怀,把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联系在一起,表现为民族气节和操守。四是改革创新的意识,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五是尊师重教的传统,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上学。六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强调大家相爱,守望相助,共同事务由大家来办理。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高超的施政良策。中华传统文化是实践的文化,其起源于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中国,国和家是不能分离的,在治家的经验中蕴含着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一是“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始终坚持智慧与德性、智慧与善的一致,强调理论必须转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三是“内圣外王”的贤能政治,强调内强修养,外重教化,将完美的人格理解为内在德性与外在能力的统一。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强调人对自然的担当,强调人参赞化育的责任。中华文明提出的“协和万邦”这一主张,就意味着以和平共处、和谐交往为协调天下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关系的原则。

  我们深信,一个具有如此博大精深、厚重深沉的内心世界的民族,其潜质和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从而能创造出当代中国发展这样的人间奇迹,也就不足为怪了。改革开放改变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也必将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田学斌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