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
2017-05-22 07:58:00  作者:何毅亭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可喜变化,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意气风发,形成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浓厚氛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坚定理论自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上毫不动摇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什么时候我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的好,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就发展的好;什么时候我们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就会走入误区,遭受挫折。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种规定性和必然性,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在的。不一定甚至不必“言必称马”,但一定是行必依、事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很多,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分析框架、特殊方法,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总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管用的。比如,唯物论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践论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最终决定论与生产力标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利益标准、辩证法与辩证分析方法、矛盾论与矛盾分析方法、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价值论和价值评价方法、历史观与历史主义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应该背离也不能背离的。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坚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坚定政治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上毫不动摇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不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否有这样的意识,他选择的研究主题,选取的研究材料,依赖的研究路径,使用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研究者本人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开始,就既定了价值立场,就预设了价值前提,不可能有所谓“价值中立”与“价值超然”。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命的使命,承载着上层建筑的功能,承载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毫无疑问应当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做学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所在、使命所在、价值所在、生命所在。

  立场问题从来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有不同的立场倾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权力受命于资本、受制于资本、也服务于资本,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学者总体上代表的是“资本”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利益所在,为人民著书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所系。在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利益拉锯中,在“资本”和“人民”的利益博弈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坚守和定力,自觉选择站在最大多数人一边,为人民做学问、替人民发声,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言人。坚持这一条,就在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背离这一条,就在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既是当今时代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要求,也是在当代中国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