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为什么中国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
2018-01-24 09:56:00  来源: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

  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和平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奉行什么样的国防政策,会不会重蹈近代以来国强必霸的历史覆辙?这是当前一些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对中国战略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继承和借鉴以及现实因素等方面,分析中国为什么会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

  众所周知,明朝时期的中国GDP占世界80%,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世界1/3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中国。在1600年前后,全世界人口不到5.5亿,明朝的人口达到1.3亿。当时全球影响人类生活的3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中国就占了175项。这一历史时期的郑和统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舰队,多次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抵达亚洲、非洲数十个国家,却从没有侵占这些国家的一寸土地。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叫利玛窦的欧洲传教士要来中国。出发前,他身边的人都认为明朝如此强盛,迟早会来攻打欧洲。利玛窦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中国,并为解开这个疑团整整考察了30年,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的书,临终前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给出了最终结论:在结识了朝野各界的中国文人和官员后,发现他们压根没有想过要派军队去占领遥远的欧洲,他们不是装模作样地说我们不打,而是他们心中一点也不想打。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土地始终是中国人的命根子,守住了自己的土地就守住了自己的命根子,这种思想在中国家喻户晓、根深蒂固。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就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预测未来,把握时机,趋利避害。

  其次,源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会发现,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但没有一句要武力征服世界的话。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灿若星辰,却没有一个人提倡穷兵黩武。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其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最后,源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如16和17世纪英国与西班牙、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战争,18和19世纪英、法、俄等欧洲大国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战争,20世纪上半叶德、日两国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争霸又导致半个世纪的冷战等。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只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他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强国必霸”之路。

  除了上述对历史的继承和借鉴,当代中国采取军事防御思想,也考虑了以下三个重要的现实因素。

  一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经不起折腾。中国乱,则地区乱,世界必乱。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中国,在保持中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安徒生讲,“没经过苦难,就不能理解弱者的痛苦”。中国饱受了苦难,知道苦难的滋味,决不会把自己遭受过的苦难再强加于人,决不会走武力崛起这条害人害己的死路绝路。

  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百年艰苦探索的。近代中国,“开始学德、日,后来学英、法、美,再后来又学德、意,之后又学苏联。西方的,我们都学遍了,但都碰壁了”(钱穆语)。最后,“我们‘迷途知返’,所有学人家的路都走完了,回过头来才认识到”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才是正道。今天,中国如果放弃用鲜血换来的政治制度选择,也就等于放弃了国家的安全战略选择,把民族前途和命运托付于外人,实际上是“自废武功”,必然招到亡党、亡军、亡国的结果,这种傻事我们绝不会干。

  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战略意图。中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充实发展,从现实国际环境中学会成熟行稳致远。国家发展战略决定国防政策,因此,和平发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质。

  二是中国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稳中有忧。中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台湾问题还没有根本得以解决,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从未停止公开的分裂活动,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构成了现实威胁;中国疆域广阔、周边环境复杂,有22000公里陆地边界、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有陆上邻国14个、海上邻国8个,周边地区安全的复杂因素多、热点问题多,对中国的安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之美国进行战略围堵、牵制、干扰,对中国形成了较大压力;中国还与少数国家存在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包括钓鱼岛、南海岛屿归属及海洋权益之争,对中国的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非传统安全威胁突出,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都严重存在,特别是恐怖主义暴力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为此,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但也做好应对现实和潜在安全威胁的准备。

  三是中国奉行的总体安全观。总体安全观是一种基于平衡辩证的认识方法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新安全观。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世界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围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主题在北京进行对话交流。会上,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刻阐述,其核心内容,就是与各国广泛合作,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这一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结晶,来源于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来源于当代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它将中国自身发展与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紧密相连,不仅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愿景,勾画了国际秩序的新蓝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国决心与世界各国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责任担当。因此,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卫星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