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胜榜 > 最新推荐 > 正文
凝心聚力,铺就美丽乡村之路
——南通市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调研报告
2020-11-24 09:19: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交账之年。三年来,南通市以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形成大整治、大改善的工作格局,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风韵独特的村落星罗棋布,探索出不少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新模式、新路径,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2019年,南通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有14个村入选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千村万寨展新颜”活动,数量居全省第一;所辖6个县(市、涉农区)均通过2019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估省级验收;全市累计创成国家卫生镇27个、省级卫生镇57个,建成15个省健康镇、136个省健康村(社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分别达到43个和47个。

齐抓共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上下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这是南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突出特点。

自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南通市用实招、硬招强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改变推进工作不均衡的状况。2019年,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立“一季一跟踪调度、一季一考评、一季一点评、一季一通报、一季一次现场推进会、年度综合考评”跟踪问效机制,做到季季有现场推进会,每季都要选树一批正面典型,曝光和追究一批不担当不作为的案例,倒逼落后镇整改提高,向先进镇看齐。同时,每年安排1520万元对先进镇进行工作奖补,今年还对争先进位多的镇进行激励奖补。此外,今年结合疫情防控,拉开了“干干净净迎小康”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和推进农村贫困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南通市人大、政协也行动起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言献策出力。市、县(市)区两级人大联动调研,征集农村环境治理典型案例、问题线索、立法意见建议等,分别形成了问题清单、典型案例清单、意见建议清单“三张清单”。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察看,深入了解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现状以及薄弱环节,并形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南通市政协将《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奋力建设宜居乡村》作为主席会议重点调研议题,组织到镇村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现场,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融入到“有事好商量”子议题中,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市委书记徐惠民对市人大、市政协的调研报告均作了批示,要求建设好富有江海田园特色的美丽乡村。

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海安、通州、如东等地成立由书记挂帅、县(市、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农村人居环境齐抓共管新格局。海安将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列入机关部门绩效和区镇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月查评、季考核、年考评”,并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对成功创建特色田园乡村、“百千工程”先进区镇、示范村、“四清四化”先进村等成效显著的区镇街道和村给予补助。西场街道将人居环境考核列入村(居)责任考核,设立生态文明评比考核奖,每月抽村考核打分,奖励金2000-5000元不等。

目前,南通市已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管护长效机制,形成了1657支、人数达1.36万人的保洁队伍,成为常年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力量。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南通市各级财政投入人居环境整治逐年增长。去年全市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整治各类项目的资金总投入达55.2亿元。到今年9月底,全市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各类资金投入已达41.64亿元。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各显神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南通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既不搞“千村一面”“一刀切”,又注重发挥各地的创新和创造性,有效保证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起步稳、措施准、成效好。

坚持村民主体的乡间治理模式。启东市南阳镇河沟养殖扶贫项目,由镇、村、农户以6:3:1承担投入资金,通过“以渔扶贫、以鱼净水”,初步实现了“精准产业扶贫、河沟养殖利用、水面生态保洁”的多赢目标。全镇有40条横河652亩水面不仅有人管,还能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带来增收。

吸引龙头企业支持模式。海门区常乐镇中南村充分利用中南集团负责人兼任村党委书记的优势,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使企业在获得口碑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服务外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启东、如皋等地探索建立了通过市场招投标,引入第三方组织介入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的专业化优势,实现农村环境的高效治理。启东市农村的道路保洁、河道保洁、垃圾清运、绿化等全部实行服务外包,同时建立市、镇、村三级巡查机制,促进了农村环境管护常态化,避免了突击整治现象。如皋市白蒲镇文著社区外包保洁公司常态化管护河道疏浚、岸坡防护等整治工程,将昔日的污水河道变成景观河道。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模式。如东县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该县苴镇近海村垃圾处置中心以收集居民的有机生活垃圾为导向,运用生物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沼渣、沼液、沼气的可循环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发展农业产业园带动模式。南通各地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时,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如东县国家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先后投入近2亿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暗渠、机耕地、等级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河道整治、绿化建设,同时园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将田园风光与康体养生、种植与生态景观有机结合,同步收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靶向施策,贫困群众一个不落

在实践中,南通市发现,以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为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户”,还是人居环境的“贫困户”,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中的短板。

为帮助农村贫困户实现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不打折,确保农村贫困户获得感、幸福感的持续提升,南通市将贫困户人居环境的改善纳入扶贫工作内容,落实镇村两级组织开展针对性帮扶,村主要负责同志每半年至少到贫困户进行一次专题走访。该市积极围绕“干净、整洁、有序”目标,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对贫困户的人居环境进行改善与提升。落实的结对帮扶人做到以本地(行政村范围内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为主,做到所有贫困户整治工作结对全覆盖、帮扶全覆盖。帮扶人每月到户走访一次,开展一次志愿帮扶服务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大扫除”,协助做好贫困户的室内室外的环境卫生。在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道路交通等重点工作中,建立健全长效的帮扶机制,在资金、项目、公益岗位等方面适当向贫困户倾斜,促进贫困户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人居环境同步“脱贫”。

如东县为全县9718户贫困户落实结对帮扶人员,自7月份以来,每月落实一次志愿帮扶活动,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季度开展一次“大扫除”。通州区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查,找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家庭卫生的实际需求,上门宣传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加强家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对确有困难的家庭,帮扶人及志愿者共同为贫困户打扫卫生、清理杂物。目前,南通全市落实结对帮扶农村低收入户53294户,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户53153户已经全面落实结对帮扶。

紧盯短板找差距。南通市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专门列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目标清单,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或改建14万座,农村垃圾池改桶、加密垃圾桶布局8.4万个、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0个,开展农村黑臭河道治理528条(段)等整治重点项目。目前所列整治项目任务均已接近尾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已达到省定目标。海安市成为全省首批整治任务销号的县级单位,海门区、如皋市、如东县、启东市、通州区也已申报销号。海安市、海门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了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

共建共享,规划引领良性互动

南通市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民富、村美、风气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走进海安市西场街道爱凌村,没谁会想到,2017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百姓面临出行难、环境差、土地流转难。村党支部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为村里争取了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爱凌村从“脏差乱”,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示范村,2020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海门区悦来镇也是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刷新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的典型案例。如今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绿色生态大公园,处处显现现代农业农村新气象。当地负责人自豪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使传统农村变身现代农业农村新亮点。

坚持规划引领,依托项目实施、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海安市鼓励、支持区镇街道充分挖掘里下河自然景观、滨海红色旅游、青墩历史文化、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以及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墩头镇崛起的乐百年小镇就是其中一个亮点。目前,该市210个村,村营收入都达到50万元以上,且村村建有小游园。海门区常乐镇利用清末状元张謇故里的“金字招牌”,高标准规划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串点成线,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该镇利用颐生村、官公河村河道、湿地等资源优势,在通启运河上架设了一道景观桥,将两个村连同一片,一同规划发展采摘、瓜果、垂钓、游乐、小火车、骑行等项目,并将百年颐生酒车间一同纳入共同发展规划,共建共享。目前官公河村、颐生村两个村已合作成立旅游股份公司,具体负责开发、运作乡村旅游休闲项目。

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南通市各地创造性地将易腐垃圾进行处置,通过生态产业链,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难题,又培育了一个新兴产业。海门区正余镇堆肥生产中心通过向周边种养农户收集有机易腐垃圾和畜禽粪便,采用“微秸宝”生态循环技术,经过45-60天的静态覆膜处理,使之成为有机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

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

(执笔:张 坚 王建中 杨 建 周 杰 单 杰 丁亚鹏)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