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最亮丽的底色
2017-05-26 08:59:00  来源:红旗文稿

  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余名嘉宾如约而至,共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总结了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提出了未来建设的目标。40多分钟的讲话、全场响起近30次的热烈掌声,生动直观地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诚意、中国智慧与中国担当的高度认可。“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取得当前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及时回应了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现实需要和诉求,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原则,始终追求互利共赢的目标和前景。

  互利共赢理念是丝路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2000多年前,中国和各国人民在各方面条件都很欠缺的条件下,历经艰辛,筚路蓝缕,以极大的勇气和探索精神,相继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正是由于先人们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古丝绸之路也旧貌换新颜。沿线人民日常联系更加紧密,各国利益相互融合更加深入,沿线地区相互依赖更加明显,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我们共同的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从古代丝绸之路到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变的是互联互通的方式,不变的是丝路精神的传承。“一带一路”版权虽属中国,但收益为各国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这条延续两千多年、连接亚非欧的丝绸之路再现昔日辉煌,使传承两千多年、激励近百代人的丝路精神持续得到弘扬。

  互利共赢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彰显。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流淌着“尚和合、求大同”的基因,这也成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对话的基础。“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的人文精神,“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人生态度,“积小胜为大胜”的思维方法,“量力而行”的做事策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这些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也在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中得到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旗,始终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正能量。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外政策实践,一再打破“国强必霸”的旧逻辑,一再超越“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一再绕开“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旧束缚。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各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大逻辑和大框架下,“一带一路”建设既不是中国模式的输出,也不是过剩产能的输出,更不是资源掠夺和经济控制,而是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民心工程、互惠工程。

  互利共赢原则贯穿在“一带一路”的规划设计当中。“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核心与边缘”的剥削型经济关系,也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在制度设计上,“一带一路”建设充分体现了互利共赢的要求。它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辅相成,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并行不悖。它注重依靠区域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阶段、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来形成发展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阻力,不断扩大支持面,缩小反对面,以实现合作为导向的一体化。

  考虑到沿线很多国家已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也提出了很多区域发展的倡议,中国选择主动对接这些机制和倡议。中国所主张的对接,不是一方主导另一方,而是在尊重彼此规则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扩大合作点,进而制订共同规划、推进合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刻意追求一致性,中国既可以在一些项目中“挑大梁”,也可以在一些项目里“当绿叶”,高度灵活,富有弹性,这将保证“一带一路”是真正多元开放、多样包容的合作进程。

  互利共赢原则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得到了检验。截至2017年初,“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响应,中国已经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将近50份的政府间合作协议,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签订了70多份合作协议。联合国安理会还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运营,已经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前期合作工程。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建成,也使沿线国家和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甚至连一贯傲慢偏见的西方主流媒体和智库,也对“一带一路”增进中外联系、促进当地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优势,流露出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支持声音。

  互利共赢目标以中国的发展实践和红利为基础。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在世界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7%,这一数值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是全球经济复苏最主要的拉动力。

  实际上,中国也正在尽最大努力,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中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一带一路”建设也正在得到中国经济“信心指数”长期向好的强劲支持。4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仅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具体项目的落地,更是各方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真实写照。

  互利共赢的目标离不开沿线和相关国家共同参与。当前亚欧大陆还面临很多安全难题,一些地区局势不够稳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抬头;不少国家也面临发展难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经济转型压力加大;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不联不通、联而不通或通而不畅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制约了“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认识也不尽相同,行动步骤难以一致,部分国家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国际舆论中也还有不少质疑之声,等等。尤其是当前西方主要大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明显抬头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更需要各国撸起袖子一起干。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不同,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愿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就能不断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2017年5月1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指出,当今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互联互通,各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格局,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共同探索新的增长动力来源。对此,我们不能踟蹰不前,而要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期待,作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作为中国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案,“一带一路”将为打造平等、和平、繁荣、文明、绿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传播战略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孙敬鑫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