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经济光明更要经济观光明
2017-07-19 08:51:00  来源:学习时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国经济用一连串的亮丽数据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本来光明、依然光明、未来更加光明。其实光明的中国经济还不一定需要用这些数据来说明自己,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数据也不见得真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和全部面貌。

  有一位经济学者在拿到数据后说了一句话,公布的数据感觉比“切身体验”低了不少。他这个感觉是对的,这倒不是说国家统计局把经济数据“浓缩”了。我们不搞“注水”数据,也没有必要“浓缩”数据。而是说随着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结构转型、模式创新,一些传统的统计方式、统计指标可能已经不够用了,或者说至少要对其进行新的解读了。

  我们以经济增速为例。相比起过去很多年来动辄两位数的增长,6.9%这个数字确实不高,甚至还有点偏低。但这一数字背后所反映的经济成果、经济效益果真很低吗?当然不是。如果说低,中国社会的劳动者就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中国社会当年为什么要保8,甚至不惜大水漫灌,并不是说对8这个数字有情结,也不是保相应的经济总量,而是为了这一数字背后的社会就业。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快,如果不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也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持续的,甚至还会引发重大社会问题。而当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决定了经济增速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只能提供接近100万个就业岗位。为了解决每年新增800万左右的就业人口,8%是刚性需求,也是底线要求。但是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这意味着现在一个百分点可提供就业岗位在200万以上。至于说经济总量更是如此,现在一个百分点的对应值已经相当于10年前的两个百分点还要多。

  目前,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导致统计数据“不够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现在每个月新登记企业数超过1.8万户,就业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新技术运用和“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的经济新形态,重塑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重塑着我们对经济发展可能与空间的理解。统计数据表明,消费已经以另一种姿势挑起了拉动经济发展的大梁。至于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同一个经济系统内因经济要素结构变化导致的经济绩效翻天覆地。

  那么,为什么还总有人对中国经济不看好甚至不断“唱衰”呢?除了极少数人由于立场所使打“小算盘”“小九九”外,更多的人还真是因为身体虽然被带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潮流中,头脑仍然停留在5年前、10年前甚至上个世纪。在他们的观念里,不大手笔地投资就好像不能发展经济,不再对某一产业吃偏饭拉偏手就好像天会塌下来,金融领域不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把戏就不叫创新。但这些观念,客气讲是盲人摸象,不客气说则是一叶蔽目,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环境中不仅过时,甚至还有毒。

  金融当然要繁荣,但离开实体经济,通过所谓重重“嵌套”,不断放大杠杆率进行自我循环,这是南辕北辙、是饮鸩止渴。日前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针对的正是这种现象。房地产业毫无疑问是城镇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这一地位的重要性是来自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的不断满足,而不是成为投机和投资的工具。这正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所讲的道理。所以,当今天有大量的炒房者被套牢赚不到钱,不少的集资客梦断泡沫的时候,这不是中国经济出了问题,而恰恰是中国经济走向健康、走向光明的标志。

  中国有句俗语:“牛眼识草,凤眼识宝。”要想准确而不扭曲、科学而不糊涂地认识、理解、把握中国经济大趋势、大逻辑,还真需要借一双“凤眼”,这就是刚刚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这本书集中体现了引领中国经济走向光明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经济观”,一切关心、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辛鸣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