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我们的文化只剩下通俗是不能容忍的
2017-08-18 08:43:00  来源:新华日报

  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僵死、生硬、呆板的文化,从来不拒绝外来的影响。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对接也是必然的。

  我生活的北京,语言吸收满语、蒙古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很多人现在都不知道,比如管“犄角”叫“旮旯”这是满语;赶马车往左拐是“咦咦咦”,往右拐是“喔喔喔”,这是满语,“咦”是左,“喔”是右。有一种点心叫“萨其马”,是蒙古语“狗奶”的意思。吸收西方各种语言就更多,比如“看看”说“”,就是“look”,沙发就是音译“sofa”。还有一大批是从日语转过来的,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动员”,还有很多日文的翻译。

  中国文化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你从最古老的《易经》上看,它就给你来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文化具有现代性的阳光大道。《大学》上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还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鼓吹改革的,中国人脑筋不死。

  中华文化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什么东西到了中国都要变样,被称之为本土化。比如可口可乐刚到中国不久,北京人已经把它当成了解表的中药。小感冒服点可口可乐煮姜丝,因为它有一点咖啡因,喝了精神会好一点。

  中国文化时刻在变,只有无可救药的教条主义者才没完没了地抠那些字眼儿。今天,中国对自己的前途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其中就包括了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方面的自信,就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这种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

  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能够和世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的种种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的有益影响的一种文化。

  文化的影响是互相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定力是什么呢?就是面对外来影响要有自己的选择,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也不要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

  钱钟书有一句名言:“东学西学,道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不管是中学还是西学,它的原理和方法并不断裂,全世界的心理也有它一致性、共同性。

  所以,第一就是要能够选择、调整和理性地对待。

  第二呢,就是要追求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一定的平衡,我们不能全部都是搞笑的节目,不能只追求收视率或者是发行量,还是要有高端的节目和文艺的大家。有一个玩笑话说,中国自古就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么今天什么最发达呢?手机段子。这对后世就不好交代啊。通俗无罪,但是只剩下通俗是不能容忍的。我们需要有高端,需要有引领。同样,我们大量的吸收外国的东西也无罪,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弘扬我们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关键就在这里。

  第三呢,就是要加强我们的文化整合能力,这是今天中国最需要的。

  我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南皮县最大的名人是张之洞,他的老师曾送给他十六个字:“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厉行新政,不悖旧章”,对上要启发皇上,丰富皇上的见闻,因为皇上不可能什么事都知道。启发完了你要按规矩办事,你要推行改革开放,但是又“不悖旧章”。一点不违反老规矩当然不可能,否则要改革干吗?但这里面体现的是整合性,把新和旧整合到一块。

  我们今天如果没有这种整合能力,随时都会发生文化冲突。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先进的西方管理方式的、民主自由,太多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汲取、选择、消化、本土化、平衡和引领的能力,充分地加以整合,我们在文化上就能够充满自信,就能有更大的定力。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蒙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