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4年到2024年,九秩南医不仅有曲折厚重的历史、医学智慧的传承、耕耘不辍的奋斗,更有资助育人的温情。每一个南医人日复一日坚守的爱与责任,激励学子不断向上拼搏。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站在树上的鸟,不怕树枝的断裂,因为它依赖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海森(化名)敏而自强的底气!
“父母因贫辍学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这个角度看,贫困也是一种‘财富’。”从苏北沙土地丰县到六朝古都南京,海森用掷地有声的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优秀毕业生”、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海森得益于学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心无旁骛、修炼青春。依靠着各类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他解决自身经济困难,消除学习后顾之忧,连续四学年综合排名位列年级第一,并通过天元拔尖计划成功推免。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他努力实现从“受助”向“自助”和“助人”转化。他连续3年向新生分享学习经验,帮助学弟妹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他从找导师、做实验、写文章等方面,帮助医学萌新踏上科研之路;他尽己所能,让被帮扶同学重修科目全部合格,其中1人年级排名上升48位。
“正因为被点燃过,我也想点燃别人。”他是海森,从被点燃到去点燃,他将继续奉献自己的光热。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国家所需、社会所求、我辈所能。”4年的南医生活,阿曼(化名)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
在老师的指导下,阿曼组织回新疆、看新疆、爱新疆的实践社团—“医科石榴籽”,每年暑期,阿曼与同学们一起结合自身医学专业背景、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回到家乡用双语开展科普宣传,同时还协助援疆专家把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送到基层。
阿曼不仅感知了南医的善意温暖,更生动诠释了“资助育人”四个字。他参与心佑工程,和团队成员通过走访20多家医院、查阅200余篇文献、发放1000余份问卷、分析8万余条数据,力求为儿童先心筛查提供医学样本。4年间,他跟随团队累计前往5省20多个地市筛查近2万名学龄儿童,参与救助185名先心患儿。他将志愿活动同科研相结合,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一等奖、江苏省特等奖,这是目前学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就像大美新疆的日照时间一样长久地照射着我,让我茁壮成长。”他是“医科石榴籽”,他的青春故事还将继续。
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使劲开花的花大多不结果,能结果的大多是努力向下扎根的。”这既是种庄稼的经验之谈,亦是小凯(化名)的立身之道。
“我面对科研的最大困难就是实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每每被实验泼冷水,他学习前辈稳坐“冷板凳”的定力,向下扎根中汲取养分。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调研农村老人房颤流行病学和村医现状,建立了“村医网”管理体系,项目斩获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一等奖并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
一次意外导致小凯肱骨干粉碎性骨折,严重挫伤了桡神经,这对一个有着外科梦的医学生是致命的打击。他的生活一度无法自理,经历了崩溃、无奈、焦虑,他最终坚定:即便不上手术台,也可以治病救人!于是在为了自己的医学理想继续努力的同时,他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科普,将课程心得与科研体悟制作成视频在B站推出。截至目前,已收获订阅者近1万位,视频总播放量突破60万。
“自然击我以风雪,我要报之以温热。命运弃我于暗室,更要馈之以阳光。”他是小凯,是内心坚定医学理想的青年。
在南医校园中,还有许许多多个“海森”“阿曼”“小凯”。九秩南医将秉持“一个都不能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的理念,助力医路后浪,奔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