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科学发展视域下江苏城市化现状的忧思和对策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2-17 14:33:00


     摘要:当下,江苏城市化进程正步入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本文比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江苏城市化现状提出了六个忧思,并针对性地析论了五个对策。

 

  关键词:江苏省城市化;科学发展;忧思;对策

 

  江苏城市化自改革开放启动时开始发力,特别是1998年以来,江苏进入城市化高速期,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全省每年约200万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到2008年底已达54%。但因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盘根错节,所以当下最为紧迫的是,我们必须严格比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深刻汲取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正反经验,密切联系江苏具体实际,对城市化工作仍然存在的诸多短板再次加以考量,来一次“直击内心”的“头脑风暴”。“善其谋而后动。”(扬雄:《法言?修身》)

  一、江苏城市化现状的六个忧思 

  (一)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太契合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干部一味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也不“计深远”。他们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盖楼、轻环境,重城轻市,“见物不见人”,没能透彻体认“城市应最大限度地为人的生活和工作服务”这句话的深层意蕴。同时,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认识上仍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足够的高度。眼下的严峻现状是:江苏没有一个城市的生态和资源压力不在增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问题。江苏本来是一个临江滨海的水资源大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里面的水都可以用来饮用、煮饭。可是这些年,河水突然就变得特别地脏,农村各家也都不再饮用河水,都装上了自来水或打深井。不少城市仍然没能真正做到“惜土如金”而大搞空间扩张的“圈土运动”,乱占和滥用土地。现在部分城市仍热衷于修景观大道、城市广场,广场越造越大,道路越修越宽,可是耕地却越来越少。此外,每个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等。

  (二)没能更加注重城市“质的提升”

  城市化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在城市化内涵发展上,应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运作效能,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积极推进先进生产要素和服务业向城市集聚;在城市化的外延发展上,应更多地通过城市现代化进程,扩大城市市场、产业、文化等要素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扩散、辐射的范围,从而使各类城市都得到合理、持续和健康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后,“内涵提升”必须取代“数量赶超”。一些干部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大跃进”。不少地方把城市建设、形象工程当成城市化的主要标志,结果高楼林立、错落无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让人喘不过气来。一些城市建设规模过分超前,一味追求“高大洋气”。比如,苏南某县级市巨资兴建的金碧辉煌的“国际会议中心”,华而不实,利用率极低;某镇气势不凡的商贸区,门可罗雀,空置的房子竟占八成左右。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设计,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不紧凑,建筑精品少,城建“败笔”俯拾即是。

  (三)陶醉于城市化的算数字帐

  一些干部对城市化的认识是片面性思维和极端性思维,是“唯数字论”。他们两眼只盯着城市人口比重、城镇总体数量等这个数和那个量,而对城镇人口结构素质、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均住院床位、人均公共绿地等相当漠视。他们使城市患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市虚胖症”。江苏当下的情况是:虽然城镇人口在快速增加,但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城市吸纳能力不足,所容纳的人口偏少,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比如,苏南某市市区范围内有建制镇32个,平均58.3平方公里内就有一个建制镇,镇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大部分镇区人口不足2万人。

  (四)疲软的城市化不相称于强劲的经济崛起

  江苏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产业非农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带动,江苏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到1997年全省实际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3%左右,但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在80年代,江苏推行的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虽然相当多的乡村劳动力实现了职业转移,但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地域转移,结果城市化进程明显慢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城市化滞后、工业分散化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农村病”,如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副业化和粗放化、耕地资源浪费和乡镇工业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

  如今,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小城镇模式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发展之初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我们并未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时调整思路,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适当集聚,以实现规模效益。这些年来,我们没有通过很好地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来增加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以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和小城镇的升级,解决农村劳动力两栖化和兼业化带来的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目前,全省有7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亟须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城市基础设施和新的就业岗位有限,不能充分满足需求。

  (五)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而导致“南重北轻”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而导致的江苏经济发展的“南重北轻”。苏北地区大中城市发展缓慢,影响了全省的“加快发展苏北”战略和南北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呈南高北低、阶梯状分布,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城市)城市化大大高于北部地区(淮安、盐城、宿迁),尤其是南京、无锡、苏州,城市化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处于第一层次;常州、镇江属第二层次,城市化水平处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徐州、扬州、南通、泰州处于第三层次,其城市化水平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处于第四层次,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宿迁,全省最低。

  江苏中等城市的比例低于全国水平,是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根据江苏实际,应该选择部分发展较好的小城市重点培育成为中等城市,推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应该积极培育中心镇,塑造特色重点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在推动区域城市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苏80年代初的城市规划,没有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人口集聚和扩散的规律,人为地压低预期的城市人口规模,致使城市实际人口规模突破规划的人口规模,由此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90年代以来,不少城市规划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脱离客观实际、超越现实可能性的倾向。有的中小城市不顾自身条件,急于晋级大城市“升级换代”;而众多小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没有研究区域内人口集聚和扩散的客观规律,硬套有关城市化的数量指标。

  (六)“诸侯经济”各自为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由于传统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和改革的相对滞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与全国类似的“诸侯割据”局面,各城市的发展目标缺乏明确的分工、定位和“协调作战”,并且城市内部各部门之间也缺乏协作,这导致:一是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功能类似,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重复建设,难以实现城市群发展的整体最佳效益;二是城市政府迫于财政上的压力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其主要任务,城市发展的其它目标(如社会事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吸纳能力的制约较为严重;三是在“市县同城”地区城市布局缺乏全局思想,出现了诸多不协调、不合理。另外,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同时,小城镇建设也类似:它们自成体系,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结果是小城镇的工业结构与大中城市雷同,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和恶性PK;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落后,其吸纳乡村人口的能力没有随着小城镇GDP的增长而正比例增加,在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城镇企业面临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强势公司的联合绞杀,如今又赶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寒潮,使得乡镇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二、江苏城市化科学发展的五个对策

  (一)必须践行科学发展,彻底进行四个转向

  1、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实质是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必须使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大对工业生产区、商业中心区、生活居住区、公共空间区等进行优化布局;必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必须对不同城区制订不同的土地开发强度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必须切实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下狠心建设“绿色城市”。每一位干部都要着力改善民生,“铁肩担道义,福祉给百姓”。

  2、转向“带动三农”。城乡二元经济差异是约束江苏经济均衡增长的关键,必须加强城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扩散带动。要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扩散带动作用,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尽快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县域城市化是江苏当前城市化的战略发展重点,要制定切合当地客观实际的科学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重点建设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村庄道路、供水供电管网、排污设施等。

  3、转向“稳健发展”。城市化发展必须从“高速跃进”转向“稳健发展”。未来15年间,江苏的城市化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若按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计算,那么2010年城市化就达到并超过56%,提前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化目标,2015年前后进入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2020年前后实现高度城市化。但是,鉴于近5年城市化脚步太匆匆,且考虑到城市化水平达到50%后增长速度将会趋缓,以及必须更加注重城市化质量的事实,所以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不宜太快,以平均每年增加不多于1个百分点较为合适。2000年以来,江苏城市化水平每年以接近2个百分点速度发展,这主要建立在工业发展特定阶段和强力的行政推动基础之上,不能将其视为城市化进程的常态,稳健才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4、转向“市场引导为主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必须从以往行政推动为主转向市场引导为主,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必须建立在市场提供的就业容量基础之上。因此,强化市场引导的城市化拉动机制,应成为今后机制转型的主要内容。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是城市化真正有力的杠杆。江苏要推进与上海、港澳台、海外等经济体的更紧密合作。这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共同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高端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三是探索新的对外开放模式和保持江苏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既有利于解决本省产业低端化、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又有利于为上海发展提供广阔腹地。

  (二)大手笔、大气魄地科学发展大都市圈

  江苏要借鉴广东大珠三角地区,目前,包括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的世界第三大都市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江苏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大手笔、大气魄地科学发展大都市圈。要进一步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要统筹都市圈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市场建设,促进“网络城市”、“同城化”。要加强三大都市圈建设的引导和整合,优化都市圈内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的城市协调发展机制,实现都市圈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加快推进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区域供水和绿地系统等专项研究、规划和建设。同时,要积极推进沿江城市群建设。大力培育壮大沿东陇海线城市带,依托连云港作为欧亚大陆东桥头堡和徐州交通枢纽的作用。

  (三)全力破解城乡结合部发展的短板

  江苏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破解城乡结合部发展这个城市化工作的瓶颈。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通过深度开掘、解剖“麻雀”,以点带面。要对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房屋土地、人口结构、产业格局、农村经济、农民就业、社会治安等情况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和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全面了解,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城乡结合部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其外在表现为:环境卫生脏乱、市政设施滞后、私搭乱建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社会治安复杂等。但是,利益调整与体制转换才是城乡结合部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城乡结合部的彻底转型,这应注意五个方面:第一,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第二,以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第三,理顺权责等关系;第四,妥善处理集体资产;第五,通过教育和培训,完成由村民转向居民的角色转换,真正融入城市社区。

  (四)彻底解决环境污染,全力打造江南美景

  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城郊结合部垃圾成堆等。在许多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因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乡镇企业中化工、制药、印染、皮革、电镀、造纸等行业的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在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最为突出。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环保投入,严格执法,加快城市污染物和废弃物的管理,以及通过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创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景观,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街区格局和地段,发展和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西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奥敦周卿:《双调蟾宫曲》)江南的美景自古以来都是令人痴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张问陶:《阳湖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江苏一定要痛下决心保护好环境,释放江南美景的迷人魅力,真正凸现天赐的这个大亮点。

  (五)大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曾自信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走在全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的江苏,必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首先,江苏是个文化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少城市如南京、苏州、镇江、徐州等城市都有三千年的建城史。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徐州的浑厚的汉文化,南京的六朝古都文化,各具特色,应加以有力地挖掘、细心地建设和精心地打造。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既要弘扬本地的传统文化,也要体现出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不但要留住古人的历史遗迹,也要留下我们现代人的岁月流痕。从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功能区划,到个体建筑建设,都既要彰现当代城市设计理念,又要展示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江苏儿女的精神风貌。其次,就文化建设的发展效果而言,无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层面建设,还是思想文化层面建设,江苏都要有宏大的气魄。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江苏应当生产或传播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动漫等;要有先进的文化设施,能够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优越的条件。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江苏应有与快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健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良好制度,这些制度不是机械的、僵硬的教条,而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反映健康人性需求的制度。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江苏应有一套符合省情、符合人民需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的人格追求、合理的价值观念、进步的伦理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斯蒂格利茨认为新世纪中国将面临三大挑战,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问题。目前,江苏城市化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刘向《说苑?说丛》)我们必须抓紧谋划,提振信心,“用科学发展之矢,射城市发展之的”。我们一定要让城市化各项工作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做深、做细、做实,全力让江苏城市化工作转型升级,磅礴前进,经受住“实践、人民、历史”的三重检验。

  参考文献:

  1、周游主编.《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高佩义.《中外城镇化比较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

  4、黄小晶. 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 区域经济学[M]. 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邱少明(1971— ),男,安徽省六安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哲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和当代现实问题。

来源:南方网理论频道   作者:邱少明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