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消费券:如何从一根稻草到通向彼岸的方舟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2-17 15:06:00
     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有效刺激消费,可称得上是世界性的难题。此时,一根稻草漂来,名曰“消费券”。希望由此升起,争论也随之而来。“如果中国成功了,是不是可以给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一个成功的样板?在中国能成功,在美国也一定会成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在提出中国应该颁发一万亿人民币的消费券给普通民众时曾经如此兴奋地畅想。然而,在一些地方开始发放消费券后,对于这一刺激手段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新举措从治标开始

  发放消费券的提出源于经济学家美好的构想:消费券能带动几倍于现金的消费量,同时由投资者消费倾向引导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增加合适的产能,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蒙代尔认为,1万亿元消费券可拉动有效需求增长3.5%,,而如果把消费券控制在三个月内花完,则可拉动有效需求上升14%。

  有研究者认为,发消费券的效果要远远好过直接发放现金。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刘植才表示,发消费券而不发货币基于这么两点考虑,首先一部分人不会把这部分政府投入资金全部用于消费;其次,和我们的消费习惯有关,有调查显示,中国人消费倾向是53%,也就是说赚100元会消费53元,47元被储蓄。这就说明,如果发放货币,从消费习惯出发,会有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储蓄等其他途径。

  消费券在日本等国进行过尝试,而本轮的消费券探索是从我国台湾地区率先开展的。2008年11月,台湾当局因应全球金融风暴所带来的“消费紧缩”效应,为促进景气,台“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发放消费券(法定名称:振兴经济消费券)方案。之后,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如成都、南京、杭州等城市也都推出了“消费券”。因为“消费券”的基本使用特点是短期内的即期消费,“期内不用,过期作废”,带有强制消费的特性,对于刺激消费见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资料显示,杭州市发放消费券之后,超市、商场等消费放大了2.06倍,效果甚为明显。

  在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提出应进一步扩大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和力度,如从低保人群向全体公民覆盖,从购物券到旅游券、教育券,力度从100多元到有人提出的数千元。在广东“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陈纲军委员表示,广东尤其应发放消费券。他说,发消费券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保障经济不在短期内迅速下滑。广东省民进副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鲁开垠表示,消费券对有钱人不算什么,但对于农民、下岗工人及低保户家庭,则是非常有效用的。在目前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财力强大的地方政府可考虑拿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来发消费券,这也符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日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对这一作法予以了肯定。他表示,一些城市发放消费券,“据我了解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

  作用效果受到质疑

  但对于消费券的拉动效果,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只是一时短期治标手段,其拉动效果不容高估,是兴奋剂,不能长期服用;甚至有人提出消费券不仅不能拉动消费,甚至会透支、损害、萎缩消费。

  经济学者秋风认为,人们的当下消费支出决策是由其当下收入决定的,一个人是否增加消费支出是由他本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决定的。 如果预期到自己未来的收入将会减少,即使现在手里有钱,也会削减消费,为未来的糟糕前景作筹备。即便政府发放消费券,也改变不了民众的这一消费决策趋势。政府发放消费券后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人把消费券换成现金存储起来。目前有很多机关、企业发放消费券,就没有变成消费,而是催生了一个相当发达的消费券兑换现金市场。另一种是,家庭会按照政府的设想用消费券消费,但又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现金支出,民众总体的消费支出并无增加。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表示,人人有份的发放消费券政策受政府收入的约束,本身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政策。中国政府2007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5万亿元,人均3800元。不要任何公共服务,倾尽全部财政收入,国人平均每人一次性可得到不足4000元的消费券。消费券政策是一次性的短期效应,没有后续的投资和资金,不能形成消费———投资———生产———收入———再消费的循环,不能达到刺激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的目标。左小蕾认为,13亿人口是中国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特色。综合国力可能做很多事情,分散以后,就微不足道。在经济低迷、民间投资明显下降、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的情况下,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以刺激消费增长为目的、人人有份的消费券,可能成为竭泽而渔的一次性短期经济行为。

  此外,有学者表示,消费券没有乘数效应,并不能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可带动机械、建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为后期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环境。而消费券只适用于流通链条的末端,并且有时间、范围等的限制,带动能力很弱。也有人认为,发放消费券具有削弱货币的功能,容易滋生腐败、增加了发放工资的成本、容易引起市场混乱等弊端。还有人认为,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资金来源,并不见详尽的说明。地方政府用于大规模发放消费券的资金,如果来自于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则需要报经预算管制程序的审核。究竟哪些人应该得到消费券,发行规模该有多大等相关问题,理应受制于立法机构的监管,而非行政部门所能独断。而如果消费券资金不是源自财政转移支付,则就属于地方政府凭空创造的“准纸币”,明显违背了货币发行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属于地方政府私自涉足于货币发行领域,其涉嫌违规的性质将更加严重。

  量力而行更需不断创新

  但用消费券刺激经济,对我国来讲毕竟尚属新鲜事物。今天发放的消费券,从本质上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行的各种票证已经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发行票证,是因为市场上商品不足,为了限制消费而实行的,而今天恰恰是市场上商品过剩,希望扩大居民的消费而进行的。因此,很多专家表示,对这一举措,应该扬长避短,把钱花到刀刃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瑞龙认为,发放消费券一要指定特定对象,二要指定特定用途。他表示,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不发放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也是要花的。给这部分人发放消费券,就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无法刺激消费;而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购买油、米等都有一定困难的社会群体而言,领取到消费券,应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

  中国社科院邹东涛研究员也认为,首先,消费券作为一种反危机手段,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较低收入的人群;其次,对“消费券”的发放要选在特定的时段,如春节或者其他全国性法定假期这些消费密集期,在其他时期效果则不一定奏效;第三,消费券的发放应该由各个地方灵活把握运用,不太适合全国统一发放;第四,不能把“消费券”看作反危机包打天下的唯一灵丹妙药,而只是反危机在微观层面上的一种举措。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反危机,首先要求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及时正确,在此基础上需要“一束”或“一揽子”举措相互配套协调,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对于消费券的发放与使用,也有学者提出了改进意见。如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认为,德国近期发售的消费促销券需要额外自掏腰包贴钱才能使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他表示:“这就相当于发放购物打折券,打折部分由政府支付,也就是说,居民必须要先消费才能享受到优惠,那么,这种消费券的发放办法就能够起到大幅拉动内需的作用。只有大范围地发放消费券才能拉动内需,向少部分困难人群发放,只能解决其生活困难,对拉动内需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总体数量不多,不会起到较大作用。”

  学者王吉绯则认为,传统意义的消费券全部由政府财政补贴,也造成了其不可持续。如果消费券的成本由消费者、指定厂商和政府三方共同分担呢?消费券的蛋糕就被齐心协力地做大了。他认为,消费券的成本可以来自指定厂商的让利折扣。消费券的流动性不如人民币,所以指定厂商应该给予贴现,即货现率(比如10%)。如果消费券能够得到本来就应该得到的10%折扣奖励,相当于增值了10%,远高于现行银行存款利率,将唤起消费者主动购买消费券的欲望。比如用100元人民币换回110元消费券,在指定厂商那里换回110元商品。作为消费券的受益方之一,消费者自己也补贴了一部分现金。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补贴。比如说,相对困难的群众,可以花100元买到120元的消费券,在指定厂商那里换回120元的商品,指定厂商让利10元,同时政府补贴给厂商10元。如果是补贴下岗再就业型的厂商,政府还可以补贴全部20元。消费者自付一部分,买到了优惠商品;厂商让利一部分,获得了额外的规模需求订单;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既改善了民生,又拉动了内需。

  看来,深入挖掘,作为“权宜之计”的消费券也还是大有潜力的,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对于中国目前消费不足的局面而言,要想获得实质性的市场突破,尚需要在“藏富于民”等深层次改革推进中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来源:《中国改革报》   作者:王淼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