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2月17日宣布,向阿富汗增兵1.7万人。据报道,美国最终计划将驻阿部队从目前的3.4万人增加到6.6 万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增兵之举既是为了兑现奥巴马竞选时的诺言,又是出于其重新制定反恐战略的需要。
在奥巴马看来,布什执政时期把伊拉克作为反恐重心,一度忽略了阿富汗这个真正的反恐主战场,导致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未有穷期,美国新政府必须把阿富汗作为反恐的重点区域。舆论则认为,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十字路口”,是美国一些战略家眼中的必争之地,这是美国政府重新重视阿富汗的深层次原因。
不过,在塔利班已然再成气候的今日阿富汗,区区数万兵力(加上北约盟国部队,兵力也就10万多)能否扭转乾坤,颇为令人怀疑。其实,从美国政界最近传出的声音中,人们不难发觉,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政策似乎并非只有一个“剿”字。17日,奥巴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相信军事手段能解决包括塔利班和极端主义泛滥在内的阿富汗问题,美国将在采取军事手段的同时,使用外交和促进阿富汗发展的手段。白宫发言人吉布斯1月底也曾表示,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政策会包括“重要的非军事因素”,如敦促阿富汗政府扩大在首都以外的控制范围,以及打击腐败等。
此外,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8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重申,阿政府愿与塔利班中的温和派达成和解。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想来卡尔扎伊不会在美国即将增兵之际,再次施放和谈气球。
结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大谈的“灵巧实力”,不难看出美国今后的阿富汗政策也会是一次灵巧实力的运用:将增兵作为硬的一手,以之为后盾,通过帮助阿政府巩固政权等一系列软的措施,来逐渐稳定阿富汗的局面。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将包括:不允许“基地”组织继续在这一地区藏匿和活动,不允许以本·拉登为首的恐怖分子继续策划针对美国的袭击,同时与北约盟国加强合作,确保北约在欧洲以外的首次军事行动不以失败告终,借此提升自己在盟国中的领导地位,并在欧亚大陆的腹地巩固自身存在。
不过,美国要实现在阿富汗的增兵计划,实现其战略目标,有三门功课必须首先做在前面:
第一,必须做好稳定南亚,特别是巴基斯坦及印巴局势的功课。目前驻阿联军70%以上的补给物资都是通过巴基斯坦运输,一旦后勤补给线遭到破坏,对部署在阿富汗的联军将造成不小的困扰。此外,阿富汗的武装分子还利用巴阿边界特别的地理、人文条件,在边界两侧往来穿梭,躲避追剿。显然,没有巴基斯坦的配合,美国的反恐战争无法取得成功。
因此,美国为维持自身在南亚地区的反恐利益,必须确保巴基斯坦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缓和巴印紧张关系。这也便不难理解,为何奥巴马要将霍尔布鲁克任命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特使,而特使首次出访还包括了印度。实际上“阿富汗问题”与“巴基斯坦问题”以及“印巴问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必须做好安抚俄罗斯的功课。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地区曾是俄罗斯的后院,“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战争的旗号深入这一地区,后来又在吉尔吉斯斯坦挑起颜色革命,这些都使俄罗斯如鲠在喉。在奥巴马上台、俄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背景下,俄罗斯对美国增兵阿富汗之举的反应颇为微妙。3日,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关闭美国设在其境内的马纳斯空军基地, 舆论认为,此事牵涉到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博弈。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6日表示,俄方将允许美国经俄领土向阿运送非军用物资,他甚至在11日暗示,俄可能会同意北约和美国使用俄罗斯陆路运送武器。俄罗斯不欲美国独占阿富汗事务主导权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国如何处理与俄罗斯在阿富汗事务上“既合作又争夺”的关系,将是对其能否实现在阿富汗战略目标的一大考验。
第三,必须做好正视阿富汗客观现实的功课。去年底的一期美国《新闻周刊》认为,“阿富汗与伊拉克不同,几乎不具备现代化的所有先决条件,例如识字率为28%,还不到伊拉克的1/3。就效率和合理性而言,喀布尔政府远逊于巴格达政府。”这表明,美国在伊拉克的一些“成功经验”,难以照搬到阿富汗来。德国《时代》周刊近期的一篇文章也指出,美国在伊拉克能靠大量资金,至少暂时使逊尼派相信,他们应该采取反对恐怖组织的行动,因此这能使逊尼派的部落领袖参与巴格达的中央政权,而在阿富汗,“一个强大的喀布尔始终是部族的眼中钉”。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用兵上的“一增一减”,是奥巴马外交“新政”和反恐战略调整上重要的一步棋。在有着“帝国坟墓”之称的阿富汗,这着棋将如何走下去,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值得各界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