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李肇星遇到的最后一个问题,又是“4万亿”投资以及政府如何“理财”。对此,李肇星继续展现了自己的幽默,坦言这是他“最不会回答的问题”,因为他连自己家里花多少钱怎么花都不知道。
不过,针对多位记者对“4万亿”的提问,李肇星还是详细解释了4万亿投资的审议批准程序,以及实施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选好项目、加强监督审查等问题。
事实上,李肇星认为最难回答的这个问题,正是人大应重点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财政预算的审查批准,以及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通俗地说,就是如何代表人民管好政府“钱袋子”。
4日的发布会上,李肇星还介绍了本次人大会议的议程,虽然会期被“精简”,但审议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议和批准预算报告,依然是人大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
针对公众对4万亿投资的高度关注,李肇星的回答也解开了之前很多人的疑问。他表示,4万亿中的中央投资需列入年度预算,并报经全国人大同意。本次会议将会认真审查,并在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中加强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一般人印象中的预算审查和监督,往往与一大堆枯燥的数字、报表联系在一起,似乎不如一些热点问题那么引人关注。每年的审查、批准也被程序性地一笔带过,鲜有针对预算案的质询和修正。
而事实上,人大监督,抓住花钱问题,才算抓住了牛鼻子,这也是反腐、教育、医疗等热点问题的根源所在。以预算公开透明为基础的公共财政改革,也被视为当前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其实,这项改革也早已列入了决策者的议事日程。有心者可能注意到,在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对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专门论述。在去年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也主动谈到这个以前“很少涉及的问题”。他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在今后5年,我们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改革的动力同样也来自民意的推动。政府如何花钱,花钱的效率如何,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民众对公共财政的分配使用,也越来越关注。对于财政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日益觉醒。近期,公众和代表委员对于“4万亿”的不懈追问,以及对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的持续关注,就是证明。
紧盯政府“钱袋子”,监督主体是全体纳税人和作为其代表的各级人大。最好的办法是完全公开透明。以公共财政比较成熟的美国为例,据新华社日前报道,在奥巴马政府推出的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被国会批准以后,白宫随即开通了经济刺激计划官方网站,纳税人可以查询每一笔救市资金的使用详情。
在具体实践中,针对财政预算的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已开始了有益探索。在广东一些地方,人大预算审议的程序已得到大大加强,光是送人大会议审议的预算草案,动辄多达数百页,图文并茂,人大代表还“争着看”;上海闵行区人大,则从预算编制阶段就开始介入,通过听证、专家评议、监督等,人大的作用贯穿预算编制、审查和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探索出一套“参与式预算”新模式。
让人大提前参与到政府预算的制定,以及对民众公开预算听证,这扩大了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有专家认为,“参与式预算”使人大参与到政府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政策决策过程中,将激励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
地方人大的系列探索,为全国人大行使法定的预算审查监督权提供了借鉴。期望以“4万亿”为契机,使人大在紧盯“钱袋子”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