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3-09 14:19:00

  江苏南北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自1984年以来,江苏就开始了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努力。1994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将其作为指导江苏发展的五个战略之一。经过历年的摸索和实践,江苏的区域共同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和有益启示。然而,江苏南北之间的差距客观上会长期存在,江苏的区域共同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的思考和努力。本文力图全面梳理和回顾江苏区域共同发展走过的历程,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参考。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历程

  (一)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全国有个东西差距,江苏有个南北问题。造成江苏南北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历史、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有宏观政策、社会因素的影响。

  1、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苏北地区先天的不足

  苏北近千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根源有二。一是黄河夺淮引起的。历史上苏北曾是我国经济富庶的地区,也是古代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淤高了淮河入海水道,从此苏北地区成为“洪水走廊”,持续了近900年。当时整个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旱涝灾害连年不断,苏北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二个原因就是淮海大地长期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所以,苏北在黄河故道沿线生成了一个相对的贫困带,成为江苏经济发展最薄弱的“洼地”。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促进了苏南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明显向东部地区倾斜。一方面,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这一地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改造,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自80年代初以来,国家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区域经济决策,如沿海优先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等等,使苏南地区大受其益。

  3、区位优势的差异,导致苏南、苏北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苏南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处我国沿江和沿海的交汇处,毗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是我国实施沿海和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相比较之下苏北地区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苏南地区的上述优势在苏北地区却不具备;再加上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十分不便,科学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市场经济意识极其淡薄,导致苏南、苏北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二)区域共同发展思想的提出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思想的提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1978年以前,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苏南的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苏北。但是,这一时期江苏的区域差异问题并没有引起关注,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平均分配模式下,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掩盖了区域差别的存在,江苏的区域观念比较薄弱,对于区域差别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苏南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苏北不仅被苏南远远甩在后面,也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江苏区域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这种情况引起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忧虑。1984年,江苏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至此,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思想正式形成。

  (三)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进程

  自1984年“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政策指导思想提出起,经过了十年的艰苦探索,江苏逐步积累了一套解决区域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思路。1994年12月,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将“区域共同发展”作为未来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区域共同发展”作为一个战略思想正式地写进了江苏的发展史。

  此后直到1999年,江苏省政府每年均有重大政策措施出台,重点在于逐步引导苏北打破相对封闭的状态,加强与苏中、苏南的经济交流,区域政策渐成体系。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当推基础设施改善和推进南北对口交流。这一时期,苏北基础设施投入的项目、密度、资金规模前所未有。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航空港、通信、电力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交通状况的改善,拉近了苏北与苏南、上海、山东的空间距离,苏北不再是“孤岛”,而是融入了华东地区发达的交通体系。苏北的南部(特别是盐城南部、淮安南部)进入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政府推进南北对口交流,不仅仅促进了要素的流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苏北人相对封闭、僵化的思想观念。经过努力,区域平衡发展的政策效应显著,政策预期目标开始实现,江苏区域差距开始缩小。

  2000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艰难历程,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趋向完善。苏南地区发达的市场和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对要素产生巨大的“极化效应”,使得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大量涌向这一区域,导致苏南发展更快。这样,2000年以后,江苏南北差距重新拉大。

  针对新的区域发展态势,江苏提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新思路、新方针,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南、北、中三大区域,省政府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新的发展战略方针。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这个指导思想,省政府又调整了区划,将南京、镇江两市从苏中区域划入苏南,更加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思路:苏南利用紧邻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区位,接受国际市场的辐射,在产业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方面寻求突破;苏中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程度,优先发展沿江产业带,大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苏北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加速发展。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

  的主要经验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表明,苏北发展是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为了振兴苏北、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省委、省政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1、增加资金投入,推进苏北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是江苏乃至全国主要商品粮、优质棉基地、猪牛羊、家禽、水产、果品、蔬菜等农副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省委、省政府从这一实际出发,对苏北发展高效农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集中力量抓好治理淮河东调南下及通榆河、泰州引江河等国家和省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时,为了发挥苏北的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使苏北的农业产业化逐年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苏北投资环境。加快苏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改善苏北投资环境,提高土地级差效益的关键步骤,也是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苏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把加强苏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全面改善苏北人民工作、生产、生活条件一起抓,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改变了苏北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

  3、实施南北挂钩,开展对口协作。从199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实施了苏南13个县(市、区)与苏北13个县(如张家港与丰县、江阴市与滨海县、常熟市与响水县等)的南北挂钩、对口协作;1995年,进一步组织了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苏南、苏北的“五方挂钩”。经过几年的努力,挂钩协作面不断扩大,一个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载体,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挂钩协作局面已经形成。

  4、优化产业结构,搞好产业转移。为了将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促进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省委、省政府从90年代开始,就有意识地将苏南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苏北扩散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双方按照比较利益和互利互惠的原则,把转移项目、设备及扩散产品和转移技术、人才结合起来,把转移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一、二、三产业转移结合起来,促进了苏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扩大人才交流,促进观念更新。近几年来,江苏在推进苏南苏北的对口挂钩协作中,与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相结合,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的人才交流,通过人才交流,促进文化交流,进一步转变苏北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

  的未来展望

  江苏的区域共同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苏北地区这种较快的增长毕竟是在低起点上进行的,苏北发展的滞后仍然存在,区域共同发展的内在推动机制和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多的问题。

  1、总量和均量绝对差距拉大。“十五”以后,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又趋扩大。就GDP总量而言,2000年苏南是苏北的2.44倍,到2006年扩大到3.19倍;就人均GDP而言,苏北与苏南之差由2000年的15911元拉大到2006年的34860元。

  2、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差距明显。2006年,苏南、苏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59.7∶37.9和17.8∶47.8∶34.3,苏北一产占比高出苏南15.4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低11.9个百分点。从产业来看,苏南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已具相当规模,苏中和苏北传统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判断,苏南已经进入较发达经济阶段,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苏中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苏北则处于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

  3、在经济增长动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

  4、城乡协调发展差异较大。2006年,苏南城镇化率为67.1%,苏北为40.4%,苏北比苏南低26.7个百分点。与苏南相比,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中心城市偏小,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面广量大的农村地区成为制约苏北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人民富裕程度悬殊较大。2006年,苏南、苏北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467.9亿元和501.1亿元,苏南是苏北的4.92倍。苏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比苏南分别低5592元和3488元,部分群众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生活较为困苦。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江苏区域共同发展,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其中包括:实施区域发展政策,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三大区域联动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发展中心城市,推进苏中苏北的城市化;改善和加强苏中苏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增长机制,特别是着力推动苏中苏北地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史工办)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冯鹰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