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高校校长在宁纵论人才培养——高校教育重心应由“教”转为“学”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什么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检验?11月20日,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这些成为与会的600多名代表研讨的热点话题。多位名校校长疾呼,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要把重心从“教”转向“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许多不足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理念和认识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转变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三是转变传统以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观念。
沈健厅长的观点在与会校长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高等教育千万不能忽视以学生为本。”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介绍,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每年办学经费的40%来自校友捐赠,20%来自收取的学费,因而他们60%的经费来源于现在或曾经的学生,只有很少部分来自科研经费。这样,他们的教育教学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是必然的了。普林斯顿大学最好的房子是学生住的,老师的用房要差很多。而国内高校则不一样,以浙江大学为例,本科生学费、校友捐赠分别只占学校财政收入的3%和4%,两者相加才7%,而国家拨给的科研经费要占到30%。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觉得只要申请到科研经费,这个专业就可以发展下去,而学生想不想学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应该用‘以人为本’作为最高理念,引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建设。”杨卫说,所以浙大全面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按大类招生,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择主修和辅修课程,可以选择教师,很多课程循环开课,有些课程学生还可以重修,这些都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由于受就业压力等的影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比较功利化。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认为,这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头号问题。与国际名校相比,我们的高校以往更关注“教”,拥有众多名师,建设了大批精品课程,但有时是大摆“盛宴”,但“吃客”很少,有的精品课程学生缺课比例很高,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是为了“学”,学校投入那么多,学生学习质量却不高,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清华正在思考: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他们爱学习、自主学习的问题?
清华大学最近从美国引进了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指标体系,试点后发现,全部五大类指标中,清华的校园环境等四大类指标都和美国高校不相上下,只有师生互动这一指标有明显差距。“多少年来,老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很少主动参与,也不知道听懂了多少。”袁驷教授大声疾呼,我国高校一定要把重心从过去的重视教学资源投入更多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以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来检验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