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在黄帝陵公禘轩辕黄帝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01 09:47:00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时期的血缘共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合中形成的历史共识。轩辕黄帝使全世界的华人有共同的“人文初祖”,因此,全世界的华人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信仰”整合了中华民族,是五千年民族大融合大正统的总绪,使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宿,同时“黄帝信仰”也突显了古老的中华文化精神,增强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轩辕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黄帝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正因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经历五千年之久的“黄帝文化”由历史记载、神话传说、文物遗迹和祭祀活动构成,凝结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五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了无数次尊黄、崇黄潮,轩辕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之根的象征,获得了其他任何传说或史实人物无法取代的崇高地位。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中国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大中华民族精神特质,而且需要使其成为时代竞争中综合国力的要素。因此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盛事,也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到这里寻根祭祖的盛世大典!

 

  “纪”不同于“祭”更不同于“公祭”

 

  祭黄帝如何祭,确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探讨、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国因为有轩辕黄帝,就有了共同的文化传承。在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中,有近40个民族的史料都明确记载与黄帝的血脉渊源,同宗黄帝为祖先。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史记·五帝纪》),因此全国到处都有关于轩辕黄帝的遗址和传说,可资纪念之地众多。出于对“人文始祖”的崇高敬意,任何地方搞纪念黄帝的祭祀活动都无可非议,正如梁启超所言:“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饮冰室合集·中国史叙论》)。当然一些地方利用传说遗址搞一些民间祭祀的纪念活动,以提高地方影响力,以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来加深与港澳台地区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任何纪念黄帝的活动都值得称赞!

  但是,纪念活动之“纪”不同于“祭”,更不同于“公祭”。

  祭是国之大事,道之大统、礼之根本。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认为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说文解字》解释“祭:祀也。”段玉裁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传统,祭祀是其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把祭祀祖先列为国家第一等的大事,这就是公祭。这些祭祀的主持者要么是地方诸侯,天子派员参与;要么是天子本人主持的祭祀,如同现在的官方祭祀。把祭祀和战争作为国家最重大的事情,把祭祀看得比军事问题还重要。祭祀主要就是祭祖先和天地山川的神灵。所以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周礼》中的百官之首,最高的行政长官“宰”(即宰相)第一政务职责就是司祭,在儒家经典《礼记》中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只有正确理解祭祀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的重要性,才能使我们对于当代“公祭”与民祭(纪念活动)关系有一个基本认识,才能正确认识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这几千年传统盛典的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正如《礼记·祭统》所言“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祭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众多史料中如《左传》《国语》及诸子著作等重要典籍都有明确记载,谨按儒家经典《礼记·祭法》记载:“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在这里用“禘”而不用“祭”(其他上述经典史料记载也相同),在中华民族古礼及经典记载上,这是十分讲究的一个专用字,行文至此,很有必要对“禘”作一简要考释:“禘”是大祭,是公祭中最高规格之祭祀大典。《诗经·商颂》中就有“长发,大禘也”。汉代大学者郑玄笺释:“大禘,郊祭天也。”唐代孔颖达疏:“禘者,祭天之名。”在《礼记·大传》中记载:“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孔颖达疏《礼记·祭法》再次解释有虞氏、夏后氏祭黄帝用“禘”:即在大禘时,祭天以黄帝之功德盖世所以配天而祭祀,祭黄帝如同祭天。因此儒家特别强调:“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礼记·祭统》)。儒家把“禘”提高到“治国之本”的高度,认为“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一个“禘”字将祭祀的含义竟与国家君主之安危,大臣之生死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要说“禘”这等国之大祭,就是普通民间祭祀,也要求“祭之以礼”。今天,重要的祭祀黄帝大典岂可儿戏,不能随便弄个地方说是遗迹就去搞“祭拜”,即非传统古礼,对中华民族、对国家政权来说也太不严肃。就是籍贯很明确的近现代伟人在其家乡可建纪念馆,也不可能在出生地搞“祭拜”,何处公祭国家自有规定(如中山陵、八宝山),这是常识。笔者认为民间进行祭祀黄帝和纪念活动还是可以的,但也不宜搞成一种庸俗的庆典活动,可以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不可以用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垫台脚。庄严肃穆的祭礼非“常礼”,更何况是祭黄帝,正如《易经》所云:“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没搞明白公祭的含义,祭错了地方,还有“公祭”的意义吗?

 

  祭黄帝蕴含正名 各民族共认先祖

 

  禘黄、祭黄陵在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自从 “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绎史·纪年》)。“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华第一陵”,在黄帝陵祭轩辕黄帝便成了国之大典。历尧舜禹,经夏商周、秦汉唐,迄止宋元明清直到当代,黄帝陵祭轩辕作为最高之祭祀、国之大典史不绝书。关于历代禘黄祭典记载更是汗牛充栋,历代学者们高论多如牛毛,笔者无需在此当文抄公。

  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几乎所有执政者都以国之大典的最高规格来祭黄陵呢?这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重要问题。因为历代帝王登基后,一方面宣称是“受命于天”,另一方面还要以远古血统证明自己是华夏民族嫡系,以正统居之。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国君无不以炎、黄二帝血统的继承者自居,甚至诸侯联姻都要讲究“姬”(黄帝以姬水成)、“姜”(炎帝以姜水成)二姓。早在先秦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篇》),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言:“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所以不仅秦皇、汉武无不祭黄帝、以自称黄帝血脉居正位,就连篡位夺权的王莽立新朝也要以黄帝的直系血脉为篡夺江山来正名。“莽自谓黄帝之后”(《汉书·元后传》),并自己考证其“王”姓的由来,与黄帝的血缘一脉相传的传承关系。王莽几乎每次下诏书时都要宣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予伏念皇初祖考黄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于明堂……”(《汉书·王莽传》)。试想那时,非皇帝本人或皇帝允许批准,谁敢私自去“公祭”黄帝。此后改朝换代的历代统治者无不以祭黄帝来正名分。汉族执政者还罢了,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及辽、金、元、清朝等几个时代的君主,无不宣称是黄帝之后裔,无不来祭黄陵。至于史实及家谱未必重要,重要的是反映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的认同。

  历代封建帝王执政者“禘黄”是如何祭祀呢,只有两种:一种是“庙祭”,即列入祖宗的宗庙进行祭祀,例如王莽将黄帝“宗祀于明堂”;另一种就是到桥山公祭黄陵。庙祭难以昭彰于世,祭黄陵则是隆重的国之最高祭典。周秦汉唐等王朝建都长安祭黄陵方便就不用说了,此后历朝无论是谁执政,建都在什么地方,路有多远,祭黄陵无一例外必到桥山。元朝统治者尊黄禘黄,还对黄帝陵一草一木都严加保护,泰定皇帝专门颁旨给陕西行省:“今给榜文常训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约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元史·祭祀志》)。大明王朝虽建都南京,迁都北京,除了建文帝登基未暇而覆亡,其余从朱元璋以后的十二个皇帝都曾专派官员祭祀黄陵。清朝除最后一个3岁登基的宣统皇帝未暖帝座就被推翻之外,十代帝君都派官员致祭黄陵。到了近现代,进入民国后,尽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督军政府无不尊黄祭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孙中山祭黄陵,国共两党曾经兵戎相见、水火不容,但两党领袖却都以最高规格的国之祭礼,同祭黄帝陵。

 

  民族情感纽带 魂牵世界华人

 

  寻根求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全世界华人无不宗黄帝。黄帝成为民族之魂,融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脉里;宗黄帝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无不把祭黄陵视如祭天,古称“禘”而不称祭,是将其作为最高祭典!特别是在国难当头时,桥山黄帝陵更像是整个中华民族一面迎风招展的猎猎大旗,号召着全世界的华人同仇敌忾、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情感纽带的带结,魂牵全世界的华人,凝聚着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斗志士气!

  改革开放以后,全中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期盼祖国强盛,为中华民族崛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建设一个空前盛世中国的美好愿望,从1980年以后,每逢清明节,全世界各地华人一次次来到黄帝陵公祭,祭黄帝陵不仅是一国之重典,而且已经成为全世界华人之盛典,整个中华民族之大典!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象征,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黄帝陵是缔结炎黄子孙的纽带,所以禘黄典礼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大典,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的时代,祭祀黄帝陵、弘扬黄帝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先河的黄帝文化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就要坚持团结、和睦,反对分裂、反对涣散,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五千年民族传统,特别是在黄帝陵公祭黄帝,“禘黄”的国之大典上,来自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共同奉献一瓣心香。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郭兴文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