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钱穆与胡适的学术之争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02 13:26:00

 

 

     看了不少钱穆的资料,竟对这位没上过一天大学的国学大师产生了浓厚兴趣。

  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的钱穆(1895-1990),因家贫高中没有毕业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但矢志自学。他早年的《先秦诸子系年》被陈寅恪称为“极精湛”,“自王静安(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顾颉刚则称赞其为“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刘向、刘歆父子年谱》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倒康有为的名著《新学伪经考》。西南联大时期的《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阐扬民族的文化史观,当时公认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晚年的《朱子新学案》解决了朱子卒后学术史上疑而未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杨联升称其“博大精深,并世无能出其右者”。

  1930年,因顾颉刚鼎力相荐,钱穆北上燕京大学,任国文系讲师。燕大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特地召开校务会议,讨论钱穆的意见,最终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均采用中国名称。

  由顾颉刚引荐,钱穆于1931年到北大史学系讲先秦史。在北大,钱穆与胡适的课最为叫座,学生中有“北胡南钱”之说。钱穆的通史课的教室在北大梯形礼堂,面积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钱穆身材矮小, 操一口无锡官话,但他对问题反复引申,广征博引,博闻强识令人惊异。

  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很欣赏钱穆,甚而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他。胡适还将私藏的“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穆研览。但二人治学观点迥异。胡适提倡怀疑主义,对古代典籍的真实性存疑;钱穆则不以为然。当时学界的一大热点是老子生年问题,胡适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认为老子后于孔子。据说,有一次两人不期而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有赞成钱说的学生认为胡适在老子生年问题上有成见,胡适愤然道:“老子又不是我的老子,我哪会有成见呢?”二人在课堂上时常批判对方的观点,学生中也彼此争论不断,且向老师设疑问难,钱穆后来称“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

  “七七事变”后,北方高校纷纷南迁,钱穆开始了8年流转西南的学术生涯。其间,《国史大纲》脱稿。1949年,钱穆假说春假旅行,只身南下广州,继而随广州华侨大学移迁香港,到港后即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之邀,定居台北,翌年迁至双溪。

  钱穆反对胡适的“新文化”主张,认为 “新文化运动,凡中国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贻害深远。他的学生余英时称他“一生为故国招魂”。李敖更质疑他是不是对中国的历史“太满意了”,尽管曾求教于钱穆,对他心存感念,但一直激烈地批判钱穆。

  1952年6月,高二学生李敖向钱穆请教治学方法。钱穆说要多读书、多求解,书要看第一流的,反复读,与其10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10遍;要养成读大部头书的习惯,则普通书就不怕了;读书时要静心凝神,走马观花,等于白读;最好读有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书,这种书历经两三百年犹未被淘汰,必有价值。

  用7年时间完成巨作《朱子新学案》之后,钱穆应邀出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教授, 1978年春,钱穆84岁,患黄斑变性症,双目失明,仍不放弃学术,赖夫人协助,完成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1986年,他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对学生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1990年8月,钱穆去世。

来源:新华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