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的“破冰试水”起算,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已在各地进行了整整5个年头。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4月15日人民网)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到数百万乡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倍受关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从2004年,开始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以来,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之处。新一轮乡镇机构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为一名基层人员,仔细分析,其三大看点值得期待关注。
第一看点:乡镇的职能定位。乡镇是国家最基层一级政权,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桥头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长期以来,大包大揽式的乡镇管理职能,不可避免地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不该管的也管了,该管的也没管好”。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乡镇是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乡镇职能定位不清晰,造成乡镇履职的不到位。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职能首次清晰表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乡镇在机构改革后,能否切实履行好这四项职能,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二看点:乡镇的人员控制。自2005年3月到2006年6月,试点进入扩大阶段。国务院强调,试点要严格守住“两条底线”,即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曾几何时,我国机构改革陷入了改革、精简、膨胀,再改革、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乡镇人员臃肿,保工资都保过来,更别说履行好职能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把控制人员和编制作为一条“硬杠杠”,能否破除机构改革的怪圈,值得关注。
第三看点:乡镇的改革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3万多个乡镇情况千差万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照本宣科、死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失败。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方针,给各乡镇推进机构改革很大的“灵活度”。各乡镇如何结合各自情况,在推进机构改革中“出妙招”“显神通”,为推进全国机构改革探索新模式、积累新经验,值得期待。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是对乡镇工作职能的一次重新定位,是对乡镇权力责任一次重新划分,更是乡镇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的一次重要转变,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