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日本由此开始了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自1984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后,1989年达到675亿美元,一举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压力的加大,我国企业正在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100亿美元,达到123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位居首位。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为161亿美元,2007年达265亿美元,2008年更高达407亿美元。这表明,我国开始进入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时代。中日同属赶超型国家,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日本以往的经历相似。因此,研究总结日本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借鉴意义。
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规避和转移贸易摩擦及冲突
二战结束后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到1965年日本首次出现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其后整个对外贸易也出现顺差,并且连年累积,数额越来越大。与日本相对应,美国在对日本出现逆差后不久,其整个对外贸易于1971年出现逆差。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在70年代是几十亿美元,到80年代迅速上升为几百亿美元。日美贸易严重不平衡,80年代便成为日美贸易摩擦的多发期。日美之间出口不平衡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产品对美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企业向日本实施了生产据点转移的战略。因为,当时日本的市场就像今天中国的市场一样对跨国公司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在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多于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但在制造业领域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却远远高于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如,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为191.2亿美元,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仅为92.4亿美元;在制造业领域,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仅有24.6亿美元,而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却高达45.8亿美元。因此,日本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美国公司在日本生产并出口的结果。这样一来,无论日本如何努力限制出口,如何努力振兴内需,却无法削减对美国的贸易盈余,结果只好被迫吞下以“广场协议”方式规定的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苦果。为了鼓励海外投资,缓和对美国的贸易摩擦,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日本厂商向北美地区进行生产据点的转移,用增加当地生产的方式缓和了贸易摩擦。如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车公司相继在美国投资设厂。不仅如此,日本还将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变成日本进军欧美市场的出口加工基地,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转移贸易摩擦与冲突。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的下降,从而大大改善了两国紧张的经贸关系。
目前我国对美贸易出现巨额盈余,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这种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情况极其相似。我国对美贸易盈余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由外资企业在我国生产并出口所造成的。目前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超过50%,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在2006年中美经贸论坛上指出:“在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达844亿美元,占到总额的83%。”美国对华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我国转移。自1995年以来,由美国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已经从当初的30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0亿美元左右。这些外资的流入,很大一部分又集中在出口导向型企业,因此美国在华跨国企业获利的同时,也扩大了目前的中美贸易规模。在美国对华巨额逆差数字的背后,实质上是美国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借鉴日本的经验,为了缓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应当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鼓励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
二、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大力培育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体现在技术与品牌两个方面。日本在大规模对外投资前,企业不仅拥有规模优势,而且拥有庞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如佳能和日本电气公司都把自己销售总额的一成以上投入到研究开发中。由于巨额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日本企业取得的美国专利件数迅速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1975年在美国取得专利件数最多的全世界前50位大企业中,日本企业仅有4家,而美国则为37家。但到1989年,日本企业则上升到17家,而美国企业则下降为26家,特别是前4位的企业均是日本企业。在品牌方面,日本的许多企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品牌创建和知名度的宣传上投注大量精力,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涌现出像索尼、松下、夏普、三菱、丰田、本田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正是凭借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日本在80年代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展开了强大的投资攻势,在汽车、半导体等行业曾一度主宰着美国市场。
世界知名品牌的多少同样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在开始大规模走出去之时,并未形成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我们有世界级的产品,却没有世界级的品牌,“有品无牌”导致我国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价廉物美不再是我国产品的优势,而是我国企业的悲哀。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品牌小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众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抓住战略机遇,努力打造出一批制造业世界知名品牌。如今联想、海尔、TCL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了并购国际品牌的征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在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有效防范投资风险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日元升值等因素的诱使下,日本企业大举海外扩张给日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留下了梦魇般的教训。当时日本企业对美国的大型并购案件不少集中在投资风险极大、收入不稳定的房地产、娱乐业等“面子”工程上。仅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对外房地产投资累计额就达522亿美元,占这一时期整个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9.4%。实践证明,日本大量的不动产投资后来基本成为不良资产,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三菱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收购后不久便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到1993年,在美的日本银行对不动产业的贷款总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这些贷款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其中近一半已成为不良资产。日本在80年代进行的15桩规模最大的并购案中,只有4桩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大多都没能收回成本。以80年代日本公司进军好莱坞为例,索尼和松下电器分别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和环球制片公司的母公司MCA公司。这两起曾经让美国人紧张、日本人欣快的震惊世界的大型并购案件,从企业战略角度来讲,两起并购都是非常完美的交易。但是日本企业讲究文化的大统一、绝对服从观念和美国公司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最后致使索尼公司的投资损失高达30亿美元,松下更是将MCA转手卖给了西格拉姆。日本大举进军美国的不动产、娱乐业等非制造业领域,最终以损失惨重收场。结果,这些投资事实上捐给了美国。日本在80年代后期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其海外投资利润不仅没有大幅度攀升,而且到90年代初海外投资利润急剧减少,非制造业领域的利润更是微乎其微。
今天,我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走出去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比当年日本更为严峻,会遇到各种风险,如规模风险、多元化风险、机会主义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文化风险、政治风险等。海外智囊机构曾经对全球企业并购做过专门的研究,得出了并购失败率在70%以上的结论,并认为我国公司的失败率可能会更高,因为我国公司在管理和文化整合方面的经验更少。因此,企业在积极开展跨国并购的同时,必须要对并购后的各种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尽力规避风险。
四、汇率升值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但应谨防升值过快导致产业空心化
长期以来,日本利用固定汇率下的日元贬值的有利时机,通过各项产业政策,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产业结构向出口主导型转变,这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急剧增加,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最终日本被迫于1985年吞下“广场协议”的苦果。从此以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由1985年初的260日元兑换1美元到1995年一度达到80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人手中的日元资产价值猛涨,助长了全社会虚假的繁荣现象,日本人均GDP1990年首次超过美国,列发达国家第一位,并成为头号债权大国、资产大国和金融大国,日本人开始升起了走向全世界和买下全世界的万丈豪情。尽管日本已是第二经济大国,但此时日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制造业,以集成电路、软件、电子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才刚刚起步。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把发展微电子和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立国之路。由于日元的急剧升值,使日本政府的“技术立国”计划流产。由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国内又缺乏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填补传统产业走出去所造成的空白,于是日本国内就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低迷状态而不能自拔。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改为盯住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等一揽子货币。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的很大一步。如今,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达到20%左右。但是,西方一些国家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今后会继续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我们要明白人民币不能在外在压力下大幅度升值。因为,如果人民币升值10%,人们期望升值20%,热钱便会继续流入;人民币升值20%,期望会是30%。如此循环,最后必然导致过度升值。在这方面日本的教训很深刻。日本在《广场协议》的压力下,日元过度升值对经济带来的冲击非常大。1985年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是1美元兑300多日元,后来逐渐升值到200多、100多,最后升值到1美元兑78日元,这肯定不是一个合理的水平。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国家,大幅度的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日本经济后来十多年的衰退与日元的过度升值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经济现在对外的依存度较大,如果人民币马上过度升值,由于出口结构不可能马上调整,我们承受的冲击可能比当年日本还大。所以,人民币升值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但应谨防升值过度,重蹈日本覆辙。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