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系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5-07 14:05:00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因为,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正确认识和理性探究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和新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建设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全国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已有所缓解,而民生领域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则相对突出。扩大内需,就要在继续加强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民生工程、公共服务水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投入。

  所以,2009年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一个将“保增长”与“促转型”、“促民生”、“促公共服务”并举的过程: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关乎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的社会建设、社会保障提到重要议事议程上来。这样做的意义很明显,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被纳入到全国城乡居民一体化的视野中,能提高广大农民抵抗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并化解当前农村社会中蕴藏的社会矛盾;能在农村社会建设的完善和社会保险的发展中挖掘广大农村的消费内需,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它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当前由于农村医疗体系落后,地方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保险业将新农合业务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就能搬开农村医疗等阻碍农村消费内需扩展的障碍。

  事实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的省级统筹和跨省接续,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也是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基于此,在关乎全国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建设上,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已逐渐被纳入到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框架的设计中。如今年全国人大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就关注了农民工的保险转移问题。把全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放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的思路,反映了中央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是,这些措施是出于系统的、长远的考虑,在制度设计上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保增长的需要,而是具有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持续性、根本性。

  总的来看,在保障民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建设中扩内需是这一轮保增长措施的主要特征,按照中央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低保等社会建设领域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是关键。

  二.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中央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切中了当前经济发展大势的脉搏。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保增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对于中央提出“保增长”的内涵我们要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首先,保增长是全局中的重点论,它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发展战略并不冲突。强调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经济了或要放慢经济步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中,经济增长尤其是全国农村的经济增长任务很重、意义很大。简单地说,农村的经济增长对于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解决农民工的“凤还巢”难题都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但是,中央提出的保增长决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GDP至上主义的翻版。“人本原则”和民生取向仍然是经济发展和保增长的基础性指标。这就是说,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应该是在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保障、基础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等公共产品供给大幅提高基础上展开的。保经济增长决不是只保当前,不保长远、只保数量不保质量的增长。一般而言,当中央制定了总的GDP增长率后,地方政府的GDP增幅设计往往呈现层级越低而增幅越高的趋势,这种状况也会反映在一些农村经济工作的量化设计上,这就要特别警惕那种不切农村发展实际、盲目攀比的粗放型内需增长。

  这就要求:一方面,保增长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对那些不符合农村生态友好标准、破坏环境资源、严重损害广大农民利益的增长要毫不犹豫地亮出红灯。而一些劳民伤财的准形象工程,不但占用了国家本来有限的财政投资,还会因虚假的经济增长数字而成为今后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潜在障碍。以我国的农村耕地保护为例,近50年来,我国已经流失了将近20亿亩的耕地,人均耕地现在已是历史最低,用7%的世界耕地养活22%的世界人口负担已经很重。因此,保增长决不能再触及中央保18亿亩农村耕地这根“红线”,更要防止一些部门借口“保增长”,“未批先用、以租代征、化整为零、占优补劣”等圈地伎俩。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增长,还有保稳定的功能。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带动就业增长0.107个百分点。一旦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下降,就会带来严重的就业压力。事实上,目前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面临着一波回巢大潮,这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也出了新的难题,广大农村劳动力安置到位就是生产力,安置不到位就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潜在不和谐因素。因此,国务院不久出台的扩大内需举措中,投入巨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的项目都考虑到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客观需求。而在其中的10项措施中,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的补贴标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起到了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工就业的作用。

  总的来看,经济发展仍是今后农村工作的硬道理,但是这里的硬道理首先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要与已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高质量、低成本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平稳较快增长。

  三. 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与过去的一些决策相比,当前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新政更加注重了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的全局性、根本性、长久性关注,这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上。

  首先是农村发展体制的创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在体制建设中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能更好地促进今后农村的改革发展。目前,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引导统一经营,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积极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示范、引导、培训和服务机制,鼓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技推广及农业科研单位和个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另外,还要继续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市县政府农业投入考核体系等。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市县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创新当前农村基层工作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转换相结合。在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组织正在经历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过去所具有的“催粮派款”、计划生育、维持农村治安等行政管理职能在不断弱化,而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协调公共事业等服务职能在不断加强。而一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和探索农村基层工作服务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从调研资料来看,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以村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提高了村级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有的地方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阳光作业”中,把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干部廉政建设相结合,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和谐。

  最后,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当前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林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些投资已开始发挥带动地方投入、拉动农村内需、改善民生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些项目建设的出台和实施都是在依法依规中进行的,这一点对地方基层政府的启示是:在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要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原则开展实施,从而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民主程序缺失,农村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生活恶化的现象。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不但是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大好时机,也是一个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把农村居民的参政议政意愿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愿望有机统一的过程。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保增长、扩内需并不冲突,而如何让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得又好又快、可持续,就需要在战略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基本的定位。(作者为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副主任)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庆立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