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表现在教学环节中主要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类教学体系里,也就是说主要由政治理论、思想品德、马列、邓论、法律等公共基础课得以实现的,尽管有的教师和研究者已经指出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亟需改革,也有不少精论妙见。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和实践,则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据《大河报》2008年11月10日报道: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与实践结合较少,教学效果较差。一位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的评价道:“德育课上讲的内容都是很枯燥无味的理论,学生一般都不怎么好好听课。可以说听课状况堪忧。”。在有些高校,从课程安排上也不难看出,德育课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大学期间,我们只有一学期上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每星期一节。考试是写一篇论文,就是写对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的认识,实际上只是考查课!我们就上了一学期的课,其余就再也没有提到过!”而另一位大学生则认为:“高校的德育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现有的大学德育教育,要么整个大学只安排一学期且大班上课,要么以系或专业为单位
进行集中教育,且教育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实践性不好,学生的道德修养当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1]无独有偶,有学者对河南省16所样本高校的问卷调查后,也得出只有17. 0%的人认为德育课“很有意思”的结论[2]。
其次,我们再来考察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表现在教学环节中一般是由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这两大门类中的相关教学来完成的。在非中文专业中,一般院校是将有关“真善美”的审美观念(如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等)和理论教育涵盖在思想政治类教学体系里,通常是由政治理论、思想品德、马列、邓论等公共基础课付诸实现的;而在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上则加入诸如如何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具体文艺作品赏析和知识介绍的课程内容(一般被称之为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
在中文专业中除了上述思想政治类课和带有艺术欣赏指南性质的人文类的选修课之外,对大学生审美理论的教育则主要由美学课程来完成的。
经过本人的调研考察后发现:目前我们从上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角度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审美教育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非中文专业在思想政治类课和带有艺术欣赏指南性质的人文类的选修课之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断层,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理论与道德实践教育的缺失。我们认为,首先将审美教育涵盖在思想品德教学体系中的做法,一方面混淆了美育和德育的区别与差异,另一方面降低了审美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尤其是对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再以政治说教为主的话,美育就势必被淹没在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里。
其次目前不少大学开设的以提高或加强大学生素质为出发点的人文选修课,无论是所选教材和教学内容与模式又多半不过是《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课的翻版;或者选一些杂乱无章的社会科学门类的课程;顶多是带有艺术欣赏指南和普及知识性质的诸如音乐、绘画赏析及其影视评介等。其实后者仅仅是审美教育中很小、很具体的内容,审美教育无论从观念、思想、理论还是从情感、体验和实践等方面都远比这丰富得多。
(二)中文专业的审美教育,除了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专业课和艺术欣赏性的选修课之外,一般主要是在体现在《美学概论》等中文专业基础课里。
由于观念的传统、教材的陈旧、偏重于抽象、枯燥的理论和莫测高深的概念、教师的“八股”教条式讲解等种种原因,我国大学开设美学理论课,不但没能行之有效地承载起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实现提高大学生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与水平的功能;反而有不少学生流失在课堂之外或对该课的“审美期待”和“审美趣味”大大降低,有的学生甚至讲“最不美的课就是美学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结论:无论是中文专业还是非中文专业都缺少了一个以美育为主要视角的、将审美理论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的,形式上生动活泼、能深入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美育”教育课程。
二、基于美育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和端正对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认识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德育教育都是相当重视的。不管是在“德、智、体”,还是“德、智、体、美”、或者是““德、智、体、群、美”【3】的任何一种提法中,“德育”始终都是占据着“老大”的位置。但是怎么样使“老大”从“神坛”上走下来,真正深入学生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仅仅从理论上强调它的重要和迫切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不少学者、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4】。我们认为,应该提升美育的作用,将德育人性化,并付诸于道德实践和审美理论的双重内涵,在赋予人文化、情趣化、形象化的美感教化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德育-美育”教育里,心灵得到净化、良知得到充实、品味得到提高、修养得到加强、素质得到培育。
(二)赋予美育以新的内涵和张力,将其融汇在德育教育中
针对学生“最不美的课就是美学课”的戏言,有些高校、有的美学教师也开始注重和改革美育教学的形式。可笔者认为,我国的美学教育和研究之所以进入了当前这么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不尴不尬的境地,绝不单单是对美育或者美学重视不重视的问题;应该是我们从事美育或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怎样尽快从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走出来的问题。对将“美”排在“德、智、体”后边的习惯用法,可以有看法上的分歧;但我们也要充分地反思自己在学风、文风和教风等方面存在的某种程度忽视教育现状、无视学生实际、过于自我陶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其实,我们只要一方面要跳出传统的德育教育的樊篱,高瞻远瞩,从被人们总是习惯排在“德、智、体”后面的审美教育里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赋予美育以新的内涵和张力,把审美教育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融汇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将审美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这样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趋势,做到“德育-美育”教育的有的放矢
有学者讲得好:知识是学习中来的,能力是锻炼得来的,而素质则是熏陶出来的。无论是德育,还是美育,都和智育有着明显的差异。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可能一个晚上背下来;而道德教育、美感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因而要在深入分析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心理需求和知识结构特别是审美渴望与期待之后,再研究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怎样有针对性地融入在各类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教程的设置中【5】。
我们以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学生为例,他们与那些“一本”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有许多不同。比如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学生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缺乏理性;对学业成功有期待感但缺乏自信心;自我表现欲较强但缺少团结协作精神;比较注重个人外在形象但缺乏必要的美学知识;为时下流行文化或网络文学兴趣浓厚但对中外经典作品知之甚少;自尊心较强但不具备宽容宽宏宽量的气质与修养;对时尚较敏感但常常把标新立异当成美;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但容易产生泄气、怨气;追求美好生活和爱情但更看重物质和外貌;有个性但自我评价非高即低、性格往往敏感而脆弱;向往独立生活但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对他们进行“德育-美育”教育时,必须因势利导,在形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育人与练技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三)树立“德育-美育”教育的长期性观念,将其延伸到课外、校外和毕业后的学生教育的“追踪机制”之中
一个大学生在校时间多则四、五年、少则二、三年,即便我们安排整个大学阶段的课时来开德育,也仅仅是他们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时光。不管是德育教育、还是美育教育,不像其他教育,只要学会就轻易不会消失或淡忘;“德育-美育”教育不但不会立竿见影,还要长期“追踪”。课程是结业了,成绩也是优秀,但“德育-美育”教育却远没结束,甚至是刚刚开始;成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放松学习、不去在“社会大学”里继续深造,说不定还会出现不及格甚至交白卷。因此,笔者认为:结合美的种类和范畴等审美理论的讲解,通过学生对具体审美作品和社会行为的随机欣赏和现场观摩,以讨论、辩论、评论和再现作品美的情景等形式,来完成课程的最后环节——结业考试;这些这仅仅是完成了“德育-美育”教育的校内教学任务。
为检验学生通过“德育-美育”教育后的变化和进步,也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潜移默化的渐变性原则,对上过本课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效性”的追踪调查和跟踪考核(如将学生按读书期间的表现分成若干类,关注他们每学期的变化情况,甚至一直追踪调查到他们工作以后的相对长一段时期),再根据情况反馈改进和调整课堂教学;这才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要树立“德育-美育”教育的长期性观念,将其延伸到课外、校外和毕业后的学生教育的“追踪机制”。[6]
总之,无论是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各自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作这样的理解和解释,“我们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将文化素质教育同教育改革紧密结合特别是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创新教育紧密结合,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同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紧密结合,”【7】将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一系列重要的任务与命题,笔者在此愿意抛砖引玉,并希冀得到专家、学者和教师的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炳俊.高校德育课期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N ]. 大河报,2008-11-10:( B01)
[2] 李军法.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 J ].高等教育研究,2008,(08)
[3]向春.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高等教育研究,2008,(08).
[4]吴德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 J ].教育研究,2008,(07)..
[5]毕恩明,路书红。关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2008,(18).
[6]Richard J Light. 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speak their minds [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 J ].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