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黄三角是大河入海口的发展短板。推动黄三角这块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大河三角洲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必然趋势。
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专题调研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完善提升规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快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黄三角建设进入了科学发展和协调推进的全新阶段。
黄三角跨越发展是战略布局调整的大趋势
国内外的发展表明,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随着我国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加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在国家推动下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地处山东北翼的黄三角是大河入海口的发展短板和待开发区域。黄三角这块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迅速崛起成为必然趋势。
黄三角加快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优化国土开发布局的需要。区域协调与科学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充分利用入海口的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实施开放开发战略,促使三角洲形成经济区并迅速崛起和繁荣。继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大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一轮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按照我国沿海三角洲的演进趋势和合理布局的需要,加快黄三角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国土开发布局,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区域化和全球化,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土地、劳动力、环境服务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沿海经济发展中心加快北移。黄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形成经济区的雏形,进一步利用资源禀赋,催化和加速发展战略的提升,加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其滞后的局面必将逐步得到扭转,黄三角必将成为开发开放的热点地区。
黄三角加快建设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条件并独具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北移、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黄三角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在世界著名大河三角洲中,黄河除不能通航外,三角区综合资源最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及资源优势。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黄三角是黄河近百年来淤积形成的新陆地,有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黄河在丰水年还以2000公顷的速率填海造陆,大片湿地保持了原生状态,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工农业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素质又不差。其所处的渤海湾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下游和珠三角的发达地带,拥有京津唐、辽东以及胶东工业带,是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华东部分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主要对外通道,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纽带。处于环渤海经济协作之中的黄三角开发建设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具备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和低廉的产业发展成本。可以通过科学规划,集聚要素与膨胀规模形成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大经济区,其后发优势凸显。
科学选择黄三角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加快黄三角建设,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成功的路径选择非常重要。在黄三角开发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2006 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快黄三角规划建设调研论证,出台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重大政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已经确认东营市全行政区域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黄三角近年开发开放给我们以重要启迪: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三角洲发展避不开的选择。在经济区发展中强化生态建设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石油资源区域,必须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走高效、集约、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和“高效”的理念真正贯穿于黄三角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特色鲜明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具有示范性。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生态经济这一主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生态”和“高效”为前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和文化氛围。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做法可资借鉴。黄三角中心区的东营、滨州是以石油开采为主的典型资源型城市,油地、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为此,把发展石油接续替代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打造黄河绿洲,建设生态家园,加快资源城市向产业功能城市转型,应成为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要求和黄三角发展的实践昭示,黄三角发展的定位,应是高效生态经济的先行试验区和政策特区。首先是科学选择高效生态经济区模式。确立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新经济区;二是要成功破解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发展生态经济这一主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努力形成经济特色。通过先行试验和政策支持,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经济区,以形成独特的综合优势。它不仅要在山东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带动全省经济提速提质,更重要的是要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高效生态经济特区和最大经济亮点区。
以战略思维引领黄三角的探索和实践
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着力抓好战略指导。
首先,完善提升带方向性、根本性的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把黄三角作为一个“地域经济、社会系统”的统一整体以系统的观念探讨其空间发展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把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主线,切实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示范效应。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环保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基础设施作为纽带,加强区域内统筹规划,实现互联互通;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基点,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内容的推进力度。努力实现设施、产业、市场、政策与大战略相对接。强化机遇、危机、创新意识,海陆统筹,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现沿海“板块再造”和“集成创新”,形成沿海经济大联动局面。
其次,进一步缓解制约因素,破解发展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黄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港口建设滞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很大制约。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由于成陆时间相对较短,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海岸防护设施标准偏低,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要在发展中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积极拓展发展新途径,推进更大的创新与突破。推进创新,已成为黄三角战略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产业定位一是高效,二是生态,要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依据资源丰富但生态相对脆弱的实际,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四,深化改革开放,协力联动推进。在运作方式上,着力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乘势而上,推动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完善以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的相关体制,在土地管理、生态补偿、产业发展、经济转型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一批改革的实验区。深化开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运作高效、管理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黄三角作为生态经济区,对发展要求极高,需要区域内各地之间协调联动。通过完善黄三角区域内及与周边地区及国际的分工协作关系,确立起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战略协同和联盟,使其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