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本次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采取合理应对措施,将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债权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应如何防范,值得深入探讨。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存在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与之相关联的是,中国经济内外结构失衡明显。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各级政府为吸引外资又争相提供税收减免和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外资大量投资于制造业,把我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基地。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独资形式,避免与中国企业分享技术和海外市场。在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到约6成份额,说明外资企业“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主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从事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生产。
上述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需求骤然萎缩的情况下,势必受到严重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减少。相比于中国2000年以来连续20%以上的出口高速增长,出口形势的骤然逆转造成珠三角和长三角外向型企业倒闭潮和农民工失业潮,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订单减少造成企业库存增加,在外需拉动下被掩盖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只是外向型企业生存困难,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也陷入困境,被迫通过兼并收购、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进行调整。
由于企业偿还贷款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与美国金融危机由金融行业传导到实体经济的路径不同,中国在受到危机影响之后,传导路径由实体经济传导到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仍然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因此只有当企业无法按期还贷,银行坏账率上升时,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才能显现出来。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达到4.58万亿,超过2007年以前所有年份的全年新增信贷量,接近2008年全年4.9万亿元的数字。如此大规模的信贷如果凭惯性流向产能过剩行业,则会延缓这些产业的调整,使危机由实体经济向银行系统传导的可能性大增。
除了外需萎缩影响国内相关产业,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第二条路径是通过资本市场将危机传导至国内。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资本市场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受到冲击,汇率、股指和各类衍生品市场大幅震荡,使介入国际资本市场程度较深和开展海外业务较多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
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第三条路径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这其中有利也有弊。美元流动性泛滥大幅推高了石油、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中国国内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对外没有定价权,因此在危机爆发前十分被动。一方面忍受输入型通胀对经济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扭曲的国内定价机制使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外向型企业仍以相对较低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维持生产和出口,变相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危机爆发后,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下跌,国内国际价格倒挂的问题得到缓解,为理顺价格机制创造了机会。不利的一面是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在高能源价格下有利可图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重新面临亏损压力,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能源行业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