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夯实“三个加强”扩大农村消费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03 11:35:00

  从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可以看出,扩内需、保增长的最大潜力还在农村,最基础的支撑点还在农业。因此,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特别是加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聚集人口、就业、壮大县域经济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建设,加强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远之举。

  一、加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投入,既可以有效缓解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提供粮食安全的保障,又可以刺激内需,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

  30年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功不可没,但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依然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改革前近30年的17倍,占建国以来水利投资总量的95.5%。水利建设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仍然滞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依然较大,水资源保障程度依然较低。改革开放30年的水利建设规模为8539亿元,其中用于灌溉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1344亿元,占15.7%,其他主要用于防洪、供水、水电等工程。目前,全国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存在安全隐患,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70%,大型灌溉排水泵工程和设施完好率不足60%,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多万亩,仍有2.2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因此,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之举,也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根本之策。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预计到2030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降至170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每年农业生产缺水300多亿立方米。解决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在综合运用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模式推广、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重点粮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等措施的同时,一定要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稳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长,能迅速形成实物工程量,对带动建筑、建材、设备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据1998年至2003年水利国债投资项目统计分析,万元水利投资可创造1—1.2个人/年的就业机会,水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年均约0.3个百分点。

  当前,要在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在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得到必要的保障后,水利建设应大幅度提高用于扩大灌溉排涝工程、水土保持、节水改造、饮水安全的投资。如果在未来10年中,每年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以上,使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亿亩以上,完成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这将大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国再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就有了可靠保障。

来源:《求是》   作者:刘振伟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