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从政府到社会,从学者到大众,从学校到家庭,可谓神州无处不关注!笔者认为,如果跳出当前就业的紧迫性陷阱,从战略上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反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紧迫性。
战略据点一:计划生育。
对于计划生育,我们已经作出了骄人的成绩;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和稳定低生育政策。记得在新世纪起头的时候,国家在农村地区有一个合校运动。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我所在的农村有三个学校,每个学校每个年级至少有一个班,有的一年级时两个班(每个班平均为50人左右)。当我读高中时,我们的村长已经“抱怨”招不到小孩了。这是计划生育的直接结果。之后,就是大规模的“合校风”,原来的学校实行“强强联合”,形成了几个村共办一个学校的格局。现在那些小孩儿,差不多也读高中了,很快就会读大学。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大学毕业生数量肯定有一个下降,而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肯定将不是问题,而几年前“积攒”的剩余劳动力也将会被慢慢消化。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政策,继续把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由此我们也可期望在人口领域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我说这一点,并不是说要毫无作为地等三五年让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自然”解决,而是想说明,大学生就业只是一个策略性问题,或者说暂时性问题。立足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就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度过暂时的难关。人为的努力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战略据点。
战略据点二:社会建设。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吹响了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角。社会建设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发展社会建设也刻不容缓。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共建共享。因此,社会建设是调动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社会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也有着极其广大的开拓空间。它将突破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实现社会各界智慧的大迸发。而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大学生,在这里完全能够有所作为,而且应当有所作为。今年两会期间,杨澜代表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发展社会建设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然而必须指出,受制于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在开启社会建设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政府主导意义上的推动和指导,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做一个发动“引擎”。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不能忽视,而且要加强;政府依然在社会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
战略据点三:上山下乡。
事实上,不管一些反对“上山下乡”的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已经在走这条路了。支农支教、大学生村官等岗位已经付诸实践好多年,而国家针对此所作的鼓励性政策也有偏重于精神激励到物质精神激励并重。在大环境紧张的情况下,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在实践上也不得不被“逼上梁山”了。政府需要做的,就是让已经上了梁山的人感到“梁山不错,大有可为”,还要让他们感到“有路可退”。而从长远来看,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我们不妨再发起一次“上山下乡”运动,要舍得花钱,而且要让花的钱不能白花。我们要在健全“留得住、上得去、干得成、下得来”的机制上下功夫,把基层地区变成砺练人才的熔炉。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我们还要把就业压力化为人力资源分布战略调整的机遇,化为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化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动力。而农村、边远山区落后现状的改观,又将成为其和大城市竞争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砝码,又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