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繁简之争:殊途同归的守望与传承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18 16:10:00

  近日,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在接见海外侨胞时,提出“识繁书简”的倡议,呼吁“认识”繁体字,但平常可以“书写”简体字,他希望两岸在这方面未来也能达成协议,采用“识繁书简”方式。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关于恢复繁体字的倡议和提案也屡屡见诸媒体,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用10年时间,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理由是简体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英九的倡议立刻引起了广泛反响,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新一轮争论,又成为媒体热点。

  文化之“根”:

  繁体字是中国人的文化情结

  陶雷先生是一位教育专家,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尽管他教的都是一些比较“现代”的课程,比如说“快速记忆”、“脑力开发”等,不过,他经常从一些繁体字的音、形、义等方面挖掘文化内涵,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比如,态度的“态”,繁体字是“態”,陶雷告诉孩子们,学习的态度就是“我用心,我能行”;聪明的“聪”,繁体字是“聰”,他告诉孩子们,耳朵也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要“认真倾听,倾听出智慧”;热爱的“爱”,繁体字是“愛”,表示爱的真谛是用心接受,“我用心,我接受”。陶雷深有感触地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繁体字是重要的载体,尽管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但我们不应忘记,繁体字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蕴藏着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和智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潜移默化地把这种营养传输给孩子们。

  不仅在教育领域,很多人在平时的文化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也喜欢使用繁体字,对他们来说,使用繁体字不但是风雅之事,更是一种文化情结。

  南京书法家金竺雨不仅创作作品使用繁体字,平时写信也都习惯使用繁体字。“我写繁体字习惯了,简体字反而写不好。”作为书法家,金竺雨对繁体字有更多的偏爱。他说,繁体字相对简体字而言历史更悠久,也更富美感。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现代人都知道汉字是音义的结合,比如“云”字,如果当“云彩”讲的时候,古代用的是“雲”,如果当说话讲就是“云”,根本不用区分,而简体字施行后,这两者就无法单从字面上进行区分了。“不过我的朋友大多习惯用简体字,我们交流起来也很畅通,繁简之间也没觉得有什么冲突。”金竺雨说。

  70多岁的著名作家宋词先生最近正在修订自己的一本诗集准备再版,他决定这次出版一定要用繁体字,竖排线装本,这样才显得雅致。宋词先生从小学习的是繁体字,在他眼里,繁体字每个字都有寓意,显得神奇而庄重。施行简体字之后,宋词在阅读、书写中也渐渐适应了简体字,不过,他一直没有丢弃繁体字,朋友通信,还经常用繁体字。“汉字是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文字之一,可以说是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事实上,现在港台地区,海外华人中间,还保留着繁体字,日韩文中,还有汉字繁体字的影子,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持续的,强劲的,理应最大程度上予以尊重。”

  文化之“干”:

  繁简字共存是现实也是必然

  金竺雨认为,“现代简体字的思维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候还有人提出更为激进的‘汉字拉丁化’建议,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简体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当时的文化建设有紧密关系。”

  南京大学中文系魏宜群老师告诉记者,“我国推行简体字,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现在很多领域还在使用繁体字,比如医药学领域,繁体字就是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字体之一;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一些史籍和文献资料还是使用繁体字,因为大量文献和注释不用繁体字反而解释不清,有些地名、人名,不用繁体字就会出现错误,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当然,这不是说还要回到繁体字时代。”魏老师认为有必要理性地看待繁体字与简体字共存的现状。“我们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简化字,至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13亿人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简体字,因此现实也不存在废简就繁的条件。”

  在承认繁简字共存的前提下,魏老师建议可以参考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经验,他告诉记者,“这两个国家都推行简体字,但鼓励年轻人识认繁体字,其实与马英九提出的‘识繁用简’是一样的。”

  其实,不仅是专家学者,普通人对繁简字也有自己的看法。30多岁的杂志编辑韩丽晴女士,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对繁简之争,她认为,现在的简体字,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好写、好记”的特点,也适应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从小学习的就是简体字,书写交流时用的也都是简体字,对这代人来说,简体字也是一种“传统”了,毕竟,文字只是一种工具,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那样,反而会引起混乱,影响交流。毕竟,一个时代有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化。当然,对那些传统文化研究者、书法家等,他们由于专业需要,当然应该熟悉繁体字,掌握繁体字。

  南京《莫愁》杂志社总编辑马建强先生从教育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分析,最初的汉字简化,其实也是为了更加适应平民教育,其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这说明,文化传承从来都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正所谓“有新的来,就有旧的走”,新的东西,自然更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尽管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所谓“旧”的东西,也常常是需要我们加以珍惜的。因此,繁简字共存是现实,也是必然。事实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还支持了这种趋势,比如说,现在的电脑软件,一点鼠标,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繁简汉字的转换,这对我们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捷,繁简并存可谓相得益彰。

  文化之“果”:

  汉字简化符合文字发展规律

  “其实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是文字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并不是说只是到了当代才出现简体字,古代就没有。”金竺雨介绍,六朝时期就出现了一些简化字,在龙门石窟“20品”碑刻中就曾经出现过一些简化字,这说明,汉字简化的工作古人就已经开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景仑先生从事古汉语、古文字教学近40年了,他现在还是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说起现在汉字繁简体的又一轮争议,他强调,“坚决支持目前的简体字发展方向,完全没有必要废除简体字!”尽管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古汉字,但他切身感觉现在的简体字“好写,好记,便于使用”。他说,文字是一种工具,从整体上来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有一个从复杂走向简单的趋势,这是主流。“有的人认为,繁体字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繁体字本身就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也有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比如说,从隶书到楷书,汉字就大大简化了。”

  马景仑先生进一步从汉字演变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据1995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共有汉字54678个,其中通用汉字7000个,常用汉字3500个,只要掌握了这3500个常用汉字,就能够覆盖99%的阅读和书写。而这其中最常用的只有2500个左右,简化汉字总数只有2200个左右,数量很少,只占了汉字总数的几十分之一,根本不会影响汉字的全貌,更不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五种方法:删,就是删减,比如从“習”到“习”;改,就是改变,比如从“鄧”到“邓”;代,就是替代,比如说从“蚤”到“早”;草,就是按草书书写进行简化,如“书”,本是“書”的草书形式;古,就是根据古人的简化字,事实上,很多简化工作,古人就开始了。比如“亂”这个字,很复杂,很难写,1000多年前古人就简化成了“乱”,再比如“泪”也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与繁体字“淚”长期并存。马景仑说,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许多文字学家经过长期讨论、精心研究,对一些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几乎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慎重考虑,都有来历,兼顾了艺术性和科学性,合乎文化发展的规律,并用《语言文字法》进行了立法规定。实践证明,半个世纪以来,简化字在文化普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假如说现在否定了简体字,那么,后人面对这50年来的文化如何解读?已经掌握了简体字的国人如何重新学习汉字?这肯定会造成巨大的混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如果说,简体字还有个别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当然可以讨论。

  马景仑最后说,当然,对学习专业汉语的大学生、研究古文献的学者以及其他一些专业人员来说,有必要掌握繁体字,从而直接阅读传统文化典籍,而对其他95%的人来说,不一定要通过掌握繁体字来直接阅读,他们可以阅读用简体字改写普及的传统文化典籍,这并不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当然,现在也有不少人希望多认识一些繁体字,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不是就要废除简体字,重新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来源:xh.xhby.net   作者:贾梦雨 徐 宁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